
新华社拉萨3月26日电(记者孙非、丁增尼达、黄智琪)坐在自家的玻璃暖房里,边晒太阳边和亲人们聊天,是斯曲旺姆一天中最喜欢的时光。
今年85岁的她,家住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公塘乡甲根村,天高云阔的藏北草原上。
海报制作:新华社记者邱星翔当雄,藏语意为“精心挑选的牧场”,平均海拔约4200米。
这片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的牧场,水草丰美、牛羊成群。
但在旧西藏,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艰难得令人难以想象。
斯曲旺姆曾是一名“堆穷”(农奴的一种)。
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了。
“那时候草原上没有医生,得了病就自己扛着,扛过去就能活,扛不过去人就没了。
”斯曲旺姆说。
斯曲旺姆和外婆相依为命。
她回忆说:“那时我们没有自己的牛羊,替农奴主放牧一整年,换来的糌粑也不够吃,仅有的收入还要交种类繁多、难以负担的税,许多时候只能靠乞讨过活。
”据《当雄县志》记载:旧西藏时,牧民要承担乌拉税、人头税、送礼税等税赋、劳役共二十余种。
收入不足以生活和交税的牧民,只能向农奴主借贷,利率高达22%。
永远还不完的“子孙债”,让牧民只能选择逃荒、为奴或乞讨。
这是斯曲旺姆(3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1959年,雪域高原掀起了一场彻底摧毁封建农奴制度的民主改革运动,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
“新生活就从分到草场和5头牦牛开始。
”斯曲旺姆说,“牲畜不断繁衍,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
”20世纪80年代,靠着国家的惠民政策,以及牲畜出栏积累的财富,斯曲旺姆家从土坯房搬进石木结构的新房。
2019年,斯曲旺姆家再次更换住房,搬进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房。
“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以前农奴主的房子都不如我家。
”她说。
这是斯曲旺姆在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公塘乡甲根村的家(2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如今,斯曲旺姆儿孙绕膝,11个儿女各自成家立业。
曾经和外婆相依为命的小家庭,已发展成有百余人口的四世同堂大家庭。
时代的发展,赋予翻身农奴和后代们新的可能。
斯曲旺姆的儿孙们有着和她不同的人生轨迹。
1972年出生的儿子尼玛扎西,认为“自己生在了好时代”。
他刻苦读书,一路读完初中、高中,还拿到法律专业的大专文凭,成为拉萨市公安局的一名工作人员。
斯曲旺姆的孙子孙女中更是人才辈出。
孙女桑琼从天津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孙子巴桑罗布是当雄县城投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她们家还有军人、老师、卡车司机……斯曲旺姆(中)和家人们欢度藏历新年(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现在,斯曲旺姆身体但凡有不适,儿子索朗罗达就会开面包车载着她前往拉萨。
“妈妈年纪大了,心肺功能也不是特别好。
”索朗罗达说,“感冒之类的小病可以去村里的卫生室,大病还是去市里的大医院做检查才放心。
”在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公塘乡甲根村,斯曲旺姆(前中)和家人们一起拍摄全家福(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今年藏历新年,斯曲旺姆的儿女们带着各自的小家庭来甲根村团聚。
孩子们依次给老人献上哈达,敬上青稞酒,被围坐在中间的斯曲旺姆,身边满是欢声笑语。
斯曲旺姆说,“希望这样的好日子能久一点,再久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