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我第一次穿羽绒服是在1987年。
那时候,中国刚时行羽绒服,羽绒服在许多人心目当中还属奢侈品。
当时,一件羽绒服在40元左右,而每个人的月工资也不过60、70多元。
80年代年轻人时髦服装,羽绒服我是83年参加工作的,在某个矿山。
当时学徒工工资工资38元,到了87年,我的工资涨到52元8毛7。
我家离单位近二十里路,每天上班都要乘坐一段电铁列车。
电铁列车是我的城特有一种交通工具,和当今的绿皮火车很相似。
电铁列车四处漏风,夏天还好,车一开动,顿觉凉爽。
到了冬天,冷风从四处刮进来,那种刺骨的冷绝非你想象,冻耳朵、冻脸是常事,所以那个时代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药膏,冻疮膏(现在这种药膏几乎绝迹了)。
每年一到冬天,我们的标准装备就是棉袄+军大衣、棉围脖、棉手套、棉袜子+军勾鞋。
即便这样,40多分钟的车程,到了单位也是冻的透心凉。
80年代人们的主要穿着1987年冬天,大街上开始出现五颜六色的羽绒服。
这对习惯了红、黄、蓝色调的人们来说,无异于一道奇特而又不乏美妙的风景。
我的一个邻居哥们严xx是一个时髦青年,自然放不过展示时髦的机会。
在我们当中率先穿上了羽绒服,并且不断在我们家平房土愣子上晃来晃去。
禁不住诱惑,我决定买上一件属于自己的羽绒服。
那时买一件羽绒服往往要花去将近一个月的工资。
到市内某商店商品墙上挂着的羽绒服琳琅满目,看花了我的眼,那个时代评价羽绒服质量就是含羽毛的多少,在这个标准下,羽绒服自然越蓬松越好。
最后我看中了一件古铜色、蓬松如面包的羽绒服,问了问价格,38元,售货员特意向我介绍,说这款羽绒是太空棉的,也叫喷胶棉,是新材料不钻绒,宇航员都穿,比羽绒服要好。
听了她的介绍,我便把这款羽绒服买了下来,新款羽绒服也着实让我时髦了一阵子。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代羽绒服根本谈不上绒,而是鸡、鸭、鹅的羽毛。
我的小伙伴们买的羽绒服穿上一段时间就会出现钻毛、赶包,洗完晒干后不得不用木棍敲,否者,穿在身上就会感觉到一道道的冷风,而钻出来的羽毛飞的满屋都是,甚至有时出现在吃饭的碗里。
而我穿的羽绒服里面的喷胶棉,在今天几乎成为了廉价御寒用品,用来制作蔬菜大棚保暖材料了。
弹指一挥间,世界变化如此之大,出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