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栽培为贯彻“早、密、矮、膜、匀”棉花高产栽培技术,抓好播前准备、一播全苗、田间管理和收获四个关键生产环节,达到棉花四月苗、五月蕾、六月花、七月桃、八月絮的田间动态指标,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现制定2015年滴灌棉花栽培技术要点。
1.主要技术指标1.1株行配置采用宽膜(2.05米膜宽)机采棉配置:二膜十二行“66+10”膜上精量点播,平均行距38cm,亩单行长1754米,采用15穴的点种器,株距9.4cm,理论株数18660株,一膜两管。
1.2产量结构亩收获株数1.5万株单株果枝台数6-7台亩果枝台数10万台左右亩铃数8—9万个单铃重5克亩产400-450公斤1.3长势长相苗期:主茎日生长量0.3—0.5cm,红茎比为50%,株高18cm。
蕾期:初蕾期主茎日生长量0.6—0.8cm,盛蕾期主茎日生长量1—1.2cm,红茎比为60%,株高40cm左右。
花铃期:主茎日生长量1.2—1.5cm,株高60—65cm。
1.4打顶后植株控制高度打顶后棉花高度控制在65—70cm,果枝始节高度20—22cm。
1.5品种选择及种子质量1.5.1品种选择2015年棉花品种选择的标准和要求:在品种选择上既要考虑早熟性、抗逆抗病抗虫性,又特别要注重纤维长度和衣分等内在品质,充分满足机采棉技术要求。
综合以上因素,师市推荐的2015年棉花主栽品种为新陆早45号、新陆早62号、新陆早63号、新陆早60号;辅助品种为新陆早55号、新陆早59号、新陆早61号。
团场确定一个主栽品种,一个搭配品种,杜绝品种多、乱、杂现象,确保团场主栽品种的覆盖率在90%以上。
1.5.2种子质量及处理1.5.2.1种子质量要求:棉种纯度达到97%以上,经过硫酸脱绒精选后的棉种净度不低于99%,加工精选后的棉种发芽率93%以上,健籽率95%以上,含水率12%以下,破碎率3%以下。
1.5.2.2种子处理播前每100公斤种子使用60%3911乳油0.8—1公斤加种衣剂福多甲,按种子量50:1拌种包衣,处理后晾晒3—5天使用。
2.主要栽培技术2.1播前准备2.1.1土地准备秋收后清理残膜,及时秋耕冬灌或茬灌秋耕,茬灌亩灌水量60立方米左右,冬灌亩灌量80—100立方米,做到灌水均匀,不重不漏。
2.1.2全层施肥:翻地前亩深施尿素10公斤、三料磷12公斤,为保证施肥质量必须做到不重不漏,耕翻深度28—30cm ,犁后土地平整。
2.1.3整地:早春解冻后清洁田间秸杆、杂草,搂膜耙搂膜,整修地头地边,化除后及时耙地,耙深3—3.5cm。
耙地机械必须带扎膜辊搂捡田中残膜,达到耙后土地平整、细碎、无杂草、无残膜的整地标准。
2.1.4化除:亩用48%氟乐灵100—120克或33%二甲戊灵150—180克进行土壤处理,程序是插线——打药——对角耙——直耙后收地边一圈——待播。
2.2播种2.2.1适时播种:当膜下5cm地温稳定通过12℃时即可播种,正常年份在4月初进行试播,4月10日大量播种,4月20日前结束播种。
2.2.2播量及播深:采用精量(1穴1粒)播种技术。
播深1.5cm,种行膜面覆土厚度1—1.5cm。
2.2.3播种质量要求:播行端直,膜面平展,压膜严实,覆土适宜,错位率不超过3%,空穴率不超过2%。
2.3田间管理2.3.1补种:播种时出现的断垄地段插上标记,播后及时补种,并在播后补齐地头地边,力争满块满苗。
2.3.2滴水出苗:播后迅速布管滴水,4月25日前结束滴水出苗工作。
2.3.3破除板结:下雨后及时破除板结,以利于棉苗出土。
2.3.4适时中耕:中耕做到“宽、深、松、碎、平、严”,要求中耕不拉沟、不拉膜、不埋苗,土壤平整、松碎,镇压严实。
中耕深度12—14cm,耕宽不低于22cm。
2.3.5清余苗。
及早清理余苗,培育壮苗。
2.3.6化调化调必须综合考虑品种、地力、水肥、棉花长势长相、密度、气候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化调时间及用量,原则上应采用如下办法:第一次化调:棉苗出齐现行后进行,亩用甲哌鎓(缩节胺)2—3克。
其目的一是控制果枝始节以下棉株自然高度,二是促进根系发育,三是提高叶片光合强度和能力,培育壮苗。
第二次化调:两片真叶时进行,亩用甲哌鎓(缩节胺)3—4克。
其目的是控制棉株节间长度和促进花芽分化。
第三次化调:在打顶后8—10天进行(待顶部果枝伸长6—7cm时进行化调),亩用甲哌鎓(缩节胺)6—8克。
对于长势偏旺的棉田打顶后要进行两次化控,第二次在第一次化控后10天进行,亩用甲哌鎓(缩节胺)6—8克。
防止上部果枝过度伸长造成中部郁蔽,控制无效花蕾和赘芽生长,忌用一次性大剂量甲哌鎓(缩节胺)化控。
2.3.7水肥运筹2.3.7.1施肥指标。
坚持以地定产、以产定肥的施肥原则,按400—450公斤/亩籽棉目标产量确定每亩地施标肥总量180—190kg。
N: P2O5: K2O=1:0.30:0.25。
(具体实施方案见表一)表一:各种肥料不同时期使用比例分配肥料品种施 肥 比 例氮 肥20%做基肥,80%在生育期随水滴施磷 肥70—80%做基肥,20—30%在生育期随水滴施钾 肥全部滴施微 肥全部滴施全层施肥:尿素10公斤,三料12公斤。
(含纯氮4.6kg, 纯磷5.52kg)生育期追肥:尿素42~43kg;滴灌肥(N、P2O5、K2O、螯合态B、螯合态Zn、螯合态Mn含量分别为6%、12%、42%、0.08%、0.08%、0.04%)15kg。
(生育期含纯氮20.22~20.68kg, 纯磷1.8kg,纯钾6.3kg)2.3.7.2棉花全生育期滴水次数及灌水量。
生长期滴水8—10次,亩总滴水量为230—280 m3。
2.3.7.3具体滴水量及滴肥量如下:4月份:出苗水30~35 m3/亩。
6月份:滴水2—3次,正常年份第一次滴水在6月上旬开始,滴水量30m3/亩;第二次、三次滴水量20~25 m3/亩。
从6月10日开始计算,按照每日施用滴灌肥0.15 kg、尿素0.35kg的标准, 6月份共亩滴施滴灌肥3 kg、尿素7kg。
7月份:滴水3~4次,每次滴水量25~30m3/亩。
从7月1日开始计算,按照每日施用滴灌肥0.4 kg、尿素1kg的标准, 7月份共亩滴施滴灌肥12kg、尿素30kg。
8月份:滴水2~3次,每次滴水量20m3/亩,共滴施尿素5~6kg/亩。
(此期滴水量和供肥量应呈每次递减趋势,前多后少。
8月20日停肥,8月25日停水)(注:以上亩滴水量指田间毛管滴头实际出水量)2.3.8打顶坚持“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原则,适期早打顶。
棉花打顶7月1日前结束。
打顶后单株平均保留果枝台数6—7台,棉株自然高度控制在65—70cm。
2.3.9病虫害防治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秋耕冬灌基础工作,切实做好病虫调查监测,抓早治,合理利用天敌,综合防治,严格指标,选择用药,不随意普治。
2.3.9.1棉铃虫防治。
防治原则:严防一代“降基数”,主防二代“降虫口”,不放松三代“保产量”,坚持做到“药打卵高峰,治在二龄前”。
主要措施有:①频振灯诱蛾②早春铲埂除蛹③杨枝把④种植诱集带诱杀⑤控制棉花徒长,喷施磷酸二氢钾,降低棉铃虫落卵量⑥将打顶后的顶尖带出田外处理⑦达到防治指标时应用选择性药物防治。
2.3.9.2棉叶螨防治。
一是早春渠道、林带、地头地边早防治;二是棉田早调查,做到治早、治少,防治在点片,采取“查、抹、摘、拔、除、打”综合措施;三是达到防治指标,选择用药。
2.3.9.3棉蚜防治。
一是开展冬季室内花卉灭蚜;二是早调查,做好中心株、中心片防治工作;三是防治棉花徒长;四是利用、保护好天敌,选择用药。
2.3.9.4病虫防治考核目标:棉蓟马:为害多头率在3%以下。
棉铃虫:直径2cm以上蕾铃虫蛀率在2%以下。
棉蚜:棉花卷叶株率不超过10%。
棉叶螨:红叶不连片,严重红叶株率10%以下。
病虫害损失不超过3%。
2.4收获2.4.1棉花后期管理。
一是要做好贪青棉田促早熟工作,除净田间杂草;二是做好采收前各项准备工作;三是严格采摘质量,籽棉含水率不超过10%;四是适期采摘,快采快交。
2.4.2 机采棉脱叶剂选择:54%脱吐隆或80%噻苯隆可湿性粉剂(瑞脱龙)。
脱叶时间:正常年份9月5日开始,9月12日前结束,喷后要求连续3~5天晴好天气。
脱叶后田间脱叶率90%以上、吐絮率95%以上时便可机械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