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历过上个世纪电视潮的人来说,那些立在房顶的“大锅盖”无疑是一个时代的回忆。
遇上信号不佳时,就需要有人一跃上房,不断转动“锅盖”的方向,以此来让全家乃至全村人,都能看上清晰连续的电视剧。
如此景象,虽然听起来有几分寒酸,但其中透出的,却是质朴的亲情,以及那接地气且又不失欢乐的传统年味。
然而,如今却再也见不到承载诸多情感的信号锅了,而且它消失的原因也令人大为震惊。
信号锅:卫星讯号接收器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大锅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锅盖,它的本质其实是一个卫星讯号接收器。
只是当时的人们文化水平不高,并不了解什么是接收器,至于卫星那就更别提了,所以,这才将其形象地称为“锅盖”。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个讯号接收器在某种程度上,和锅盖还确实存在共通点,那就是大小与用途成正比,即越大越有用。
众所周知,一个大型的锅盖,在家里和村里的用途是非常广泛的,不仅能罩住各种大小的锅,还能用于米缸、水缸等缸体的封存。
若是在云南地区,甚至还能与斗笠互换来戴,毕竟,在云南十八怪中,就曾说道:“摘下斗笠当锅盖。
”尽管这听起来有些滑稽,但确也是对大型锅盖用途的表述,而卫星讯号接收器,便也有着相似的属性。
一者,卫星锅的接收面越大,那对于信号的捕捉面就越大,从而就能使链接的电视,搜索出更多的电视台,让人们看到更精彩的节目。
二者,卫星锅的接收面大,还能让电视信号变得更强,比如节目显示会更加流畅,雪花点也会不断减少,就连音质也会变得更好等。
这主要是因为,卫星锅的原理与雷达相似,它通过接收面来寻找并捕获卫星释放的讯号,但一开始捕捉到的讯号,还只是杂乱不堪的信号流。
若是直接投放给电视的话,那人们将会听到极为刺耳的刺啦声,以及慌乱不堪的图像,因此,为了能让人们看到正常的节目、听到清晰的音声,卫星锅就必须对信号进行“二道处理”。
简单来说,就是卫星锅曲面的接收面,会将收集到的信号全部反射到正中的馈源点上,之后,馈源又会把集中的讯号,全部传输给高频头,即悬于中心类似灯泡接口的装置。
高频头在接收到这些汇总的信号后,会对它们进行调整,如降频,或者是放大等,待信号全部被处理完毕后,高频头又会把它们发送给卫星接收机。
卫星接收机会对信号进行解码,也就是把它们转换成图像,以及配套的音声,最后,这些被解密的信号,会被统一传输给电视,这才让人们看上了正常的节目。
从这个处理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反射面如果能够吸收到更多的卫星讯号,那高频头能够处理的信号就越多,接收机能进行解码的信号也会变多,进而能产出的图像和音声,也自然会变得更好。
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也会选择更大的卫星锅,这也是先前卫星锅会在农村居多的原因,毕竟,没有高楼大厦林立,且满是自建房的农村,才具备这一装配条件。
同时,卫星锅还能以更便宜的价格,让用户看上更多的电视节目,这一实惠的属性,也刚好契合人们的需求,这才逐渐呈现出爆火之势。
信号锅的禁用:严重的问题然而,卫星锅的爆火期并不长久,时代刚一迈进二十一世纪的门槛,国家便开启了整治卫星锅的行动,要求严查并拆除所有大锅盖。
那如此惠民的卫星锅,为何会被大规模的清除呢,事实上,这背后其实存在着多个严重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信息安全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言,大锅盖是靠接收卫星信号,来为大家呈现电视节目,这听起来并无不妥。
但朴实无华的大锅盖,并不具备识别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