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说到木匠,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木匠的祖师鲁班,从他发明曲尺、墨斗、刨子、锯等以来,通过人们的不断实践和积累,逐步完善工具。
木匠职业源远流长,至今不衰。
据说,发明锯是一次鲁班上山伐木的时候,手拉着冬茅竟被割了一条口,细看冬茅叶上有许多锯齿,因此得到启示发明了锯。
平江是山区,树木多,学木匠的人更多,风行乡村。
在此之前有很多人一到6月13日就以各种不同方式纪念鲁班先师的诞辰。
我们家三代木匠,祖父,父亲,兄弟都是木匠高手,尤其是父亲,能识图纸,木艺盛传乡梓。
本人虽非木匠,耳濡目染,自然懂得木匠这一行。
六七十年代父亲经常在南江镇、通城县农具厂等地做木工,八十年代以后在家做包工,为乡邻做嫁妆,包工包料。
想起老家原土屋木门框因锯木板子被抓钉钉起了一个个洞,在门框上锯的都是短木筒子,叫扯斗锯。
假如是长树锯成板子,就得在堂屋中间放一条长櫈,两边放一根树,将刮去皮的树先用墨斗线弹出所需厚度板子的墨线(一般是3-8分左右),然后用抓钉牢牢钉住在两根树上,由两人拉锯,叫扯平锯。
周日或寒暑假,我也曾帮父亲拉锯。
拉锯有技术,手要将锯端平,姿势要端正,初学时容易卡锯,即锯片吃木太深,抽不动,锯齿要均匀吃木,不拉空锯。
同时不能拉偏,拉走线。
拉锯是工夫最重的体力活。
农村有句俗话叫:“世上三般苦,戽水、扯锯、挖平土。
”即这三种活儿消耗人的体力最大。
木匠工艺技术比较复杂,要真正学好还不容易。
悟性好的人也至少要学习一年以上才能基本到手,一般乡村带徒弟要学三年。
悟性不高的人,做了一世的木匠,做出来的东西仍不是那么美观,神墨不紧,也就是说木头镶嵌不就缝。
比如装犁、水车等。
如果做得好,水车抽水是满箱水抽出来,箱缝做得不紧密就只能抽出半箱水。
犁也一样,装得好,轻便好用,犁田快。
如果犁头吃得太深或太浅都不好使。
有句口语叫“紧紧扎扎装张犁,松松垮垮做栋屋”,意思是说犁要装得紧扎不能松动。
犁有两种做法,一是磨尖犁。
指犁尖贴地一线平,尖与象鼻钩(即受力点)高7寸。
二是翘尖犁。
犁尖头抬高9厘米不贴地,其余尺寸与前头相同。
装犁的总口诀是“弯对弯,三尺三”。
即犁前头弯与犁后弯对齐成一条直线,其长度限定为三尺三寸。
还有打圆桶、饭甑都是技术精湛的工艺。
弄得不好,圆桶漏水,饭甑漏气煮饭不熟。
在建筑行业中,房屋设计、雕梁画栋、架梁、门框、窗户、扶手栏杆及倒置木模等,都离不开木匠。
每逢做屋上正梁,木匠师傅还要学会讲祝赞词,以示吉利。
所以木匠在农村人们称为大师傅。
木匠也是一个辛苦的行业。
我祖父、父亲收过不少徒弟,木匠工具约百多斤,由徒弟们挑着上门做乡工,起早贪黑是常事。
木匠工具有多种多样,锯类有:平锯、斗锯、横锯、齐头锯、弯锯。
刨类有:长刨(用于清缝,直方)、半长刨(打粗)、短刨(细刨,使木质表面光滑)、圆刨(做盆桶,饭甑等)、槽刨、线刨等。
凿类有:宽凿、方凿、圆凿、雕凿等。
钻类有:手动车钻、摇钻。
分为大钻花,小钻花,嵌在钻头内用。
还有墨斗、曲尺、三尺、马櫈、铁锤、边钢斧、脚踏车木架、削刀、车刀等。
辅助工具有锉、磨刀石。
油帚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木匠工具不断更新,如平刨机、大小锯台、电钻、电动车床等,既省时省力,制作的东西更加精致美观。
尤其是建筑工业用铝合金取代了木门木窗,家具也更新了工业化产品,学木匠的人相对减少了,这是社会的进步。
然而木匠这一老手艺并没有被淘汰,只是更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载《平江县政府网—风土人情》2014年8月5日 《平江风情》期刊总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