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阶台阶的种类和名称很多,"阶梯"式的台阶称为"踏道",斜道式的台阶称为"斜阶"。
因坡度不同又分为平、峻、慢三种。
北宋喻皓在他所著的《木经》中对此有过解释:"阶梯有峻、平、慢三等,宫中则以御辇为法,凡由下而登,前竿垂尽臂,后竿展尽臂为峻道;前竿平肘,后竿平肩,为慢道;前竿垂直,后竿平肩,为平道。
"由此可见,坡度不是随意而定,是经过了细致的研究,由动作和人体尺度配合结果而得出来的。
根据李约瑟的附注,坡度的比率,峻道为3.35,慢道为1.38,平道为2.18。
踏道的宽度有"造踏道之制,广随间"的规定,即台阶的尺寸与开间的一致,这样就可以做平面或立面的构图划一。
不过,在实际的应用上,并不绝对如此。
在周末至汉初时,殿堂的台阶盛行"两阶",即《仪礼十七篇》的"堂有二阶,祚阶在东、宾阶在西"的规定。
皇宫的正殿台阶称为"陛",如清宫太和殿则由两边是"踏跺",中间为"御路"所组成。
"御路"是斜道,斜道上雕刻着龙凤卷云的浮雕,是供最尊贵的人使用。
这种"两阶一路"的形制可能就是继承古代的"两阶制"的遗风,将东、西两阶合并而成的产物。
李约瑟把"御路"称为"精神上的道路",他说:"在十分重要的建筑物中,台阶高度可超过6尺,用白色大理石来构造,通达其上的是一条两行梯级伴着一条满布浮雕的精神上的道路。
"其实,这并不是造型上的要求而产生的"精神上"道路,不过只是供给最尊贵的人使用,有如西方的红地毯而已。
在我国民宅中,台阶基本上可分为四种形式:第一种为单面出台级的,为"单向"式,第二种为三面出台级的称为"如意"式,第三种为台阶加垂带的称为"垂带"式,第四种为在垂带上加栏杆的,称为"勾栏"式。
"勾栏"式栏杆又分为宋式勾栏和清式勾栏。
勾栏式栏杆台阶很少用在民宅中,一般在宫殿、庙宇或者高官府第才允许使用。
台阶的构造都是造于基础之上,出土处做土衬石,台阶的中间安一级一级的阶石成为踏步,踏步至少二级,在踏步的两旁、依阶级的斜度安斜下的石面称垂带石,垂带石下面的三角形部分称象眼(在江南称为菱角石),在象眼之下的土衬石称为平头衬。
在大型宅第中,宅舍多出前檐廊,廊下出月台,月台高一般为60-90cm,伴随月台而筑勾栏式台阶或如意式台阶,台阶的制式与柱础、额枋、彩画相一致。
二、月台古代的房屋是由半地穴式逐渐升到地面上,其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防潮湿。
墨子所说的"下润湿伤民"当然是理由之一,但这一段发展是经过了几千年。
《易经》中说:"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就把问题说明白了。
汉族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黄河洪水多泛滥,半地穴式的房屋也许有很多优点,易于防风和保暖,施工也简单容易一些,但一遇到水灾,就难以防范。
根据经验,就把房屋升到地面上,为了安全,最好是升到一个比四周地面高出一些的台基上,同时为了生活活动的方便,在房屋的前面或后面把台基加宽,就形成月台。
月台的出现,最初是起因于功能的作用,而在造型上,却表现出一种外形的壮观。
因此,一些有权势的官宦、豪绅在建造宅第时,把月台造得又高又大,有的在房屋的四周均建月台,以表现宅主的权势和地位。
月台实际上就是台基的扩展空间。
台基之前所辟的平台即称为月台。
如鱼台房氏家祠。
一般月台比台基低一个踏步高,约12-15cm。
月台地带常为漫方砖或铺条石板。
台为四方形或长方形,如房屋为七间时,月台宽为五间;房屋为五间时,月台为四间;房屋为三间时,月台为三间,其宽度自明间中心线向两侧分派之。
月台四周围绕以栏杆或与台阶之栏杆相连。
台前后均设踏步,有的大宅第在两山墙亦设踏步,台前之踏步较宽,常等于明间之面阔。
在宫殿中,有在踏步之中央,但不做踏步,而代之以龙凤浮雕在石板上,称为"御路";而在官宦府第中,有做锯齿形之石板上,称为疆碟。
踏步两旁设斜条石,称为垂带石,石上安斜栏杆和抱鼓石。
宫、庙宇之月台,为了表现其华丽与壮观,常做成须弥座,但在民宅中是很少见的。
三、栏杆栏杆古称作"阑干",阑干者纵横也,纵木为阑,横木为干。
"阑",门遮也,也含拦阻的意思。
横木为"干",古有称为"盾"和"怜"的。
在汉魏六朝的文学作品中,描写栏杆多用"槛"或"阑槛";"槛"本来指牧场中的畜圈,大概就是最早的栏杆。
"槛"有棂槛、"轩槛""槛栊"及"阶槛"之分,它们指不同的栏杆形式。
"棂槛"就是说栏杆中用的方格子的通花图案;"轩槛"则用的是实心的栏板;"栏栊"就是指直线组成的框格,"阶槛"即阶梯的扶手栏杆。
同时,栏杆也有称作"钩栏"的,这种称呼大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