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体育学院现在新天津人买房常提一个词:老破小。
80年代初,天津市在市郊新辟丁字沽、本溪路、北仓、密云路、长江道、天拖南、王顶堤、体院北、小海地、珠江道、万新村、真理道、建昌道等住宅区,这些,差不多就是现在人口中典型的“老破小”,其实在当时并不差,其中也有高端住宅区——体院北。
当时的新建居民区,房子大多是企业产权,分配给职工,但很多职工不愿意去,因为离市中心比较远,为了鼓励居民搬家出台规定,由市区迁入新住宅区,户口仍保持不变,凡属凭本、凭票证供应的物品,货源上均予保证。
但体院北与众不同。
体院北,南邻天津体育学院,东侧为卫津河和紫金山路,靠近天津宾馆和干部俱乐部,北侧为气象台路延长线,西侧为盐津公路,连接水上公园。
整块居住区域呈梯形,占地八十八公顷,居住建筑总面积为五十多万平方米。
体院北老照片当年体院北的设计师中,有一位叫杨龄仪,他的父亲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东亚毛麻纺织厂经理的杨天受。
50年代初,杨龄仪从天津大学建筑系毕业,奔赴大西北参加兰州大学的初创。
在一次抬土劳动中扭了腰,这才回到天津。
体院北地处城市的上风区,规划时充分利用地形、地物,保留原有河湖绿地,将位于居住区中部原有的养鱼池和排水渠改造成公园,沿卫津河一侧有十米宽的绿带,沿三个湖的四周设环湖绿地,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树木浓密,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体院北划分为十二个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生活单元——街坊。
近五万居民分布在八个街坊,每个街坊约有一千四百户、五千六百人。
四、五两个街坊有影剧院、百货商场、菜市场、照相馆、饭馆、新华书店、糖果烟酒店、小吃店,形成了一条商业步行街。
第七街坊集中设行政管理机构,第十二街坊设公园、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站。
其间有三所中学,三所小学,三个幼儿园,两个托儿所。
所以直到现在,体北的老住户还是习惯称不同街区为“几区”。
体院北体北户型设计也很有意思。
室内尽可能设吊柜、壁橱,窗台下面凹进处放上两层木板,便是一个小书架,单元的把角处或两室之间有衣帽间或小储藏室。
厕所扩大到两平米,内设淋浴用喷壶和小水箱。
体院北还有三幢华侨住宅,为公寓式四、五层楼房,有三种房型,每套单元均有独用厨房、卫生间和双阳台。
厨房内设煤气灶、排气罩、碗柜、洗菜盆、污水池等;卫生间有白瓷脸盆和玻璃钢浴盆。
每套单元内有壁橱、水表、电表、天然气表、门铃及信报箱。
厅室内为桔黄色彩色地面,灯具美观大方,冬季集中供暖。
体院北新建公共汽车站,13路公共汽车从佟楼延伸到体院北站,和平站至东风里的9路公共汽车也延伸至体院北。
体院北1985年,体院北美膳酒楼开业迎客。
这座饭店富丽豪华,主体两层,五间大小雅座与楼上楼下两大餐厅布局别致,可同时接待400名顾客就餐。
这里集各大菜系之精华,荟萃南北风味于一堂。
全国最佳面点师蒋文杰和青年烹饪名师于铁,潜心探索,研制出一系列创新菜点,有美膳海参、糟溜芙蓉卷、炸芝麻鱼片等二十八种炸烹菜,以及美膳龙须发菜、果酱龙须、龙眼包、金华银丝等十余种面点。
起士林大酒店与美膳酒楼毗邻相接,经营欧美大菜、俄式冷吃、法式西点及冷食、热饮等西餐,顾客除了来这吃饭,还可举办各种宴会、鸡尾酒会、冷餐会、茶点会。
体院北的高端延续至今,现在虽然房子旧了,但仍是高价地段。
体院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