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俗语,这些俗语是古人们对生活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
其中,有一句俗语与搬家有关,那就是“五月不挪门,六月不搬家”。
小时候,我曾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那时候总觉得农村人讲究多,仪式感强,做事考虑的因素也多。
就拿搬家这件事来说,对于农村人来说,这可是一件大事,就连先搬什么,后搬什么,都有说法。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习俗。
一、五月不挪门 在原始社会,先祖们居住在山洞里躲避风雨,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掌握了盖房的技术,从此便有了家。
在风水讲究中,门不仅是一个物品,还影响着家庭的兴衰。
因此,在建房的时候,门是必须重视的大事,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与门相关的成语,比如五福临门。
因此,人们在制作大门的时候,通常将尺寸定制为与 5 相关的数字。
大门安装完成后,人们为了让家里风水好一点,福气多一点,还会在门上张贴神灵的画像,祈祷家宅平安。
在农村地区,门还是一个家的颜面,一般没特殊情况,人们是不会轻易挪动大门的位置,生怕犯了风水讲究,影响家人的平安和财运。
说到这里,我也想到一个事。
去年年初的时候,同村的张明外出打工,赚了不少钱,年底的时候,他回村开了一辆价值 20 多万的荣放汽车。
我们村是没有停车场的,有车的人家都是把车停在自家院子。
可是当初张明家里穷,他们家的大门很小,再加上高高的门槛,都无法让汽车开进自家院子。
张明看着小小的门,决定将门扩大一下,往旁边挪一点位置。
张明的想法遭到了他爷爷的否定,张爷爷是个老古板,做任何事都讲究吉凶,像挪门这样的大事,他更是害怕犯了禁忌。
无奈之下,张明只好请来村里看风水的神婆,让她帮忙则个好日子,好进行挪门的工作。
只听神婆说,除了阴历五月外,其他时间都是可以挪门的,现在是农历腊月,是可以挪门的。
有了神婆的保证,张爷爷也同意了张明的主意。
也是这件事,让我知道,原来挪门还得看日子,可见农村的讲究可真不少呢! 关于挪门的说法,古人们讲究五月不挪门,并且村里老一辈人都知道这个习俗。
这里所说的五月,是农历五月,在过去,人们以做事看日子都是以农历为准的。
众所周知,农历五月天气很炎热,因此五月被称为“毒月”,这个月在风水上也被视作邪祟作乱的日子。
每到农历五月,人们会喝雄黄酒、大门上插艾草以驱邪,小孩子们还会佩戴五彩绳,以保佑平安。
正是考虑到五月不吉利,所以人们不会在五月挪门,生怕门在挪动的时候,晦气趁机而入,给家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五月不挪门是受中国的农耕文化的影响。
在过去,五月正值春夏之交,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人们认为此时挪动家门会打扰到土地神,不仅会导致家宅不宁,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因此,许多家庭会避免在这个月份进行门户的改动,这种观念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顺应,也体现了他们对家宅平安的殷切期盼。
据《礼记·月令》记载,五月是“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见南斗,旦见亢”。
由此可见,古人认为五月是阳气极盛,阴气初生的日子,这时候万物生长茂盛,一切顺顺利利的。
受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古人认为,不论自己做什么,都应该顺应天意,顺应自然规律,这样才能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
故而,古人认为五月不宜挪动大门,而是要保持现状,在他们看来,如果这时候进行像挪门这样的大变动,就是违背了天意,容易招来灾祸。
二、六月不搬家 在现代生活中,搬家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有时候因为工作调动,有时候因为房租太贵,打工仔们会经常搬家。
就拿我自己来说,刚搬了新家。
今年过完年回北京工作,房东告诉我每个月要涨 200 元房租。
我一听,一个月 200 元,一年下来也不少钱。
我考虑自己的工资没有涨,再加上这里离我上班的地方并不算近,于是我就拒绝了房东涨租的要求,表示会尽快搬出去。
在房屋中介的介绍下,我找了一个离公司比较近的房子,虽然房租价格不低,可是胜在地理位置好。
在上个月,旧房子房租到期后,我就找了个周末,将东西全部搬进了新租的房子。
搬家这事对年轻人来说,太司空见惯了,甚至还有些年轻人认为,“树挪死,人挪活”,只有经常搬家,才能改变自己的财运。
因为在一些人看来,如果经常居住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没有发财或者没有走好运,说明自己和这里的风水不相符。
反之,搬到新的地方,没准能给自己带来更好的运气。
可对于农村地区的朋友们来说,搬家却是一件十分慎重的事情。
对于农民朋友们来说,搬家不仅意味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更代表着他们生活的根基会发生动摇。
有一些人,他们生活的房子可能是几代人生活的居所,里面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他们是不会轻易搬家的。
不过也有一些人会因生活所迫,比如外出打工、房子年久失修无法居住等原因搬家。
在搬家前,人们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择一个良辰吉日再搬入新家,而关于搬家的日子,通常不会选择农历六月。
农历六月也被称之为伏月,是一年之中最热的一个月。
我们都知道,天气热的时候,人就想躲在屋子里吹着风扇或空调,才不想大太阳下工作。
而搬家本就是一个大工程,有时候搬一天才能搬完,而六月又热,这时候人们肯定不想在这么热的天气里搬家。
所以,古人就总结出“六月不搬家”的经验。
除了天气的问题,古人还考虑到阴阳问题,在他们看来,六月是一个阴气极重的月份。
因为在民间,还有六月鬼开门的说法。
迷信的古人认为,人和鬼是不能一块活动的,而六月天气热,阳间的人不爱外出活动,正好给了小鬼活动的机会,因此每年六月,阎王爷会打开大门,让小鬼外出。
由于这个月阴气重,人们认为诸事不宜,不仅不搬家,就连结婚动土等重大事情,都会错开六月,就是怕鬼进门,影响家庭风水。
除了搬家的时间讲究外,农村人们在搬家的流程上也有很多讲究。
比如搬家前要净宅。
所谓的净宅,就是在搬家前,要对新居进行彻底的打扫,也可以摆放香薰,驱赶不好闻的气味。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清除屋内的污秽之气,让入住的家人平安顺遂。
还有搬家当天,一定要先将厨房用品搬进新房,寓意着入住后不缺吃喝。
有的地方还讲究在厨房用具中放苹果,代表着平平安安。
或许你会觉得农村人这么做太迷信,其实他们的举动无非就是图个吉利,图个心理安慰而已。
三、俗语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五月不挪门,六月不搬家”的习俗,已经快被人们遗忘了,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农村俗语,作为一种深深扎根于农村社区的语言文化现象,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和人民的智慧。
它们往往源于日常生活,以简洁、生动、形象的方式传达了古人对于生活、自然、社会的各种见解和经验。
正是透过这些俗语,我们也可以了解古人的想法和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些俗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年轻一代的成长,一些传统的农村俗语可能逐渐失去其生活背景和实践基础,导致传承的困难。
另一方面,一些农村俗语也可能因为语言表达和文化理解的差异而产生误解或歧义,需要我们在传承中进行适当的解释和引导。
我们应该积极保护和传承农村俗语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不能认为这些俗语就是迷信的产物,而是要用新思想去给它们赋予新内涵,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对此,您怎么看呢?您当地的风俗都有哪些呢?可以下方留言进行一块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