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史称江左名区、广陵首邑,高邮地方史上有一个有名的说法: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本地)属秦,(在此)筑高台,置邮亭,名秦邮。
那么这个高台与邮亭到底在哪?为什么今天的高邮城一点也不像“覆盂”,也绝不是扬楚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
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高邮高邮,重在一个高字上,可今天的高邮城,就地势而言,高在何处?盂城盂城,应该是四周低中间高,可现实呢?现在的城池与此种说法是有严重冲突的。
1关于高台与邮亭位置的几种说法人们早已习惯,今天高邮的地形地貌,大运河纵贯南北,高邮巨湖横亘县境西北,可是这种地形完全成型,也不过400年;人们也习惯以今天的高邮城来推断历史,但这个城池最准确的建成年代是971年,即北宋开宝年间。
所以以这座池来推测高台、邮亭当然会有很多困惑。
为了附会记载中的说法,地方政府在南门大街馆驿巷大码头边,兴建了邮亭,这种故事讲给外地游客听还行,在本地人面前,是经不住深究的,因此不足采信。
有人提出,当年的高台、邮亭与高邮旧县治在樊良湖畔,已经坍于湖中,明清县志上城北的得胜乡有旧县村,在今天的清水潭以西的高邮湖中,这种说法不仅存疑,而且与史料记载不符。
还有一种更为可信的说法,高台邮亭与旧县治在高邮湖西南方向。
据推断,具体位置在今高邮、金湖、天长三县在高邮湖中的交界处偏高邮的一侧(详见 姚永明、张愈的《盂城路与古高邮“三阿”》)。
此处虽然地势不算太高(否则不会在400年前被淹没),但有三个体量较大的高墩,四周水网密布,土地肥沃,非常适于先民们的生产、生活,所以较早进入农耕文明,秦代完全可能就在此处设置邮亭。
高邮旧县城对高邮人来说,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信息,抛开它,许多事情就解释不清,这类问题,如果回到推测中的高邮旧城,相信就不是问题。
可惜400年前形成的大湖,带走了沉入湖底的陆地与河道,带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或秘密。
2 古高邮的地势地形因素考高邮地区自古以来地势西高东低,天长及高邮西南部为低山丘陵,东部处于高邮凹陷,菱塘至天山一带是一个低凸起,基底为玄武岩。
上古第三纪上新世晚期,有火山活动,形成天山亦称神居山、土山。
岗顶宽平、螃坡和缓、下为平原,为低丘平岗地貌,是古人生存的好处所。
那时没有高邮湖的概念,现湖区原为长江三角洲和淮河三角洲所夹浅海湾,随着陆地向东推进,逐步形成“串珠式”的小湖泊群和大量沼泽地。
宋秦少游曾记述“高邮西北多巨湖,累累相连如贯珠”。
清乾隆《高邮州志》载“旧志云:七十二涧之水,皆汇于三十六湖,而后入海也”。
因此,在沼泽与大塘小湖之间,最有可能出现高阜之地,当在丘陵边缘。
这类地区,古代称“阿”。
阿字读e(与阿房宫的阿同音),汉语的意思是:1.曲从;逢迎;偏袒。
2.山、水等弯曲的地方。
3.指山东东阿。
4.音译用字。
用于“阿弥陀佛”(佛教称西方极乐世界中最大的佛)。
此处义项二最为贴切。
迄今为止,在各类古今地名辞典中,都能查到,“三阿”这个地名和高邮县的关系。
明《高邮州境图》标有下阿豁、平阿湖、平阿溪、北阿镇,北阿镇在平阿湖与平阿溪北,下阿豁在平阿湖与平阿溪南,下阿豁为秦兰河即现天菱河入湖口处。
据清康熙《高邮州志》云:高邮,东晋为三阿,属南兖州,南兖辖扬州地。
这可说明,“三阿”指的不是某个当今的乡或镇,指的是高邮这个地方。
在明代地图上可看到,高邮西部和南部有众多的“阿”的地名。
古语中的三有多之意,多阿群集可称为“三阿”。
所谓“阿”,其地理条件指大陵或水陆曲处之地,是一种陵谷毗连、水潴曲串之区,这种文字含义所指的现状,和历史上高邮的地理状况极为相似。
因此,把秦修筑高台,建立邮亭,放在这样一种地理环境中,就一切都说得通了。
秦观(少游)有咏乡诗句:“吾乡如覆盂,地据扬楚脊。
环以万倾湖,粘天四无壁。
”并据此,使高邮有别称“盂城”。
今高邮城平均地面海拔在2.55米,还做不了扬州和楚州(今淮安)的“脊”。
古三阿确实不同于今天的高邮县城周边,屋顶低于运河河面。
神居山海拔49.5米,西部低丘平岗多数真高为15至20米,可称得上“扬楚脊”。
后来蒋之奇《题东园诗》有:“三十六湖水所潴,其间尤大为五湖。
中间可以置邮戍,隐然高阜如覆盂。
”证明秦观咏的乡应是三阿古高邮。
3有关高邮初县的史料记载与观点秦亡后,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九郡,都彭城。
”…东阳郡系秦九江郡析置并在原秦置县的基础上,约在前201年,又新置江都、海陵、高邮、富陵、射阳、高山、淮陵等县,加上秦置的县,东阳郡共计领15县。
这是高邮第一次由邮亭升为建制县。
(颜岸青的《项羽之西楚九郡释疑与西楚国疆域变迁考实》与《图说运河之都淮安的沿革地理》)。
《高邮县志(1990)》说:汉武帝元狩5年(公元前118年)始建高邮县(这种说法不准确),汉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高邮属广陵国(今扬州)。
设“平阿县”。
下有一注:“汉初名高邮,后改为平阿。
成帝封舅王谭为平阿侯,地在州境西”。
(高邮旅游局公众号“文旅高邮”的文章《这些东西你知道多少:高邮建置沿革》)三国两晋南北朝,高邮一直以平阿、北阿与三阿的名称出现,宋明帝泰豫元年(472),析高邮等县地置临泽县,隶南兖州海陵郡。
萧梁时,置广邺郡,辖高邮县划设的高邮、竹塘、三归3县;后因郡内出现嘉禾之祥瑞,更名为神农郡。
临泽县仍属海陵郡。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竹塘、三归、临泽3县并入高邮县,高邮县名再次出现。
隋唐年间,高邮县的治所约有40年在“故县村”。
而“唐永徽二年,复旧所”。
这里的“旧所”应该是指晋时的“三阿”或汉代的“平阿”。
“故县村”在何处?明·隆庆《高邮州志》卷二“清水潭在州北二十里,故县村新开湖堤傍,上有龙王庙。
”可知,故县村应在今马棚湾清水潭堤之西“樊良溪之金塘乡”,不是在古之樊良镇。
清·康熙《高邮州志》在隋唐下也有一注:“故县村:隋大业(公元605至615年)中尝移县于繁梁溪之金塘乡。
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复旧所,故名其地为故县村”。
有唐一代,高邮隶属淮南道扬州广陵郡。
五代十国,高邮县先后属吴都江都府、南唐江都府、后周扬州大都督府。
北宋初年,高邮县仍属扬州。
4高邮旧城治所是如何东移至今高邮城的宋开宝四年(971),作为与南唐作战的前线,高邮军升为州级军,仍同时置高邮县,军递属淮南路、淮南东路、淮南道等转运使路(道)。
唐初,为防御蕃部扰边,政府在屯驻戍边处设置军、守捉、镇等军事管辖区,是为“军”之起源,长官称“军使”。
军内有坊(民居),置坊主一人,治民事,以检察户口、劝课农桑。
军在五代沿置。
历经唐、五代演变,至宋代,军已具备行政区划的属性,辖县治民,终于跻入州级行政区划,视为“同下州”。
北宋《太平寰宇记》载:“高邮军,理高邮县。
本扬州高邮县,皇朝开宝四年(971年)建为郡,以县隶焉,直属京师。
”宋《舆地纪胜》卷43《淮南东路·高邮军》录引《太祖实录》中开宝四年“高邮县为军”的诏文:“惟彼高邮,古称大邑。
舟车交会,水陆要冲。
宜建军名,以雄地望。
”同年,在今高邮城处始建“高邮城”。
这个城应该是军署之用。
今高邮城的城砖上有“高邮军”字样,也证明建城时是军署之用。
因此,宋初以降,高邮一直存在两个治所,一个是民事治所叫高邮县,治在平阿,称西邮;一个是半军半民的治所,名高邮军,应在今高邮城,称东治。
建炎四年(1130),高邮军升为承州,辖高邮县、兴化县。
绍兴五年(1135),承州废,置县级高邮军,改属扬州。
绍兴三十一年(1161),复建州级高邮军,仍领高邮、兴化2县。
在建高邮军城时,这里只有“孤塔伴双寺”。
即有唐时兴建的乾明寺和光孝禅寺两座。
乾明寺在今市人民医院西,已不存。
光孝禅寺并有光孝禅寺塔一座,即今之镇国寺和西塔。
北宋建军署时,还建了府前街。
宋至和元年(1054年)王安石被召入京,路过高邮,作诗《别孙莘老》,有诗句“寥寥西城居”。
元丰三年(1080年)秦观《怀孙子实》,有诗句“相思自成韵,不必寄西邮。
”秦观《孙莘老挽词四首》,有诗句“恸哭西州不忍歌。
”孙觉(莘老)逝世于元祐五年(1090年)。
诗中“西城”、“西邮”、“西州”,说明至少在1054至1090年间,高邮有西城和东城两处。
王安石显然看到的是西高邮城。
如果东高邮城是高邮军署,西高邮城应为高邮县署。
符合宋代高邮军辖高邮县的建置。
这个西高邮城应在古三阿(北阿)。
宋朝何时将高邮县署移至今高邮城的?尚未查到史料。
很可能在“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废军存县”时。
三国时陈登将邗沟裁弯取直以后,从广陵不需要绕到宝应射阳湖,再到淮安的末口。
加上漕运逐步发达,今高邮城就逐步兴盛。
后来宋代曾废军存县,而将三阿改为北阿镇,改变了东西两个高邮共存的状态。
再后来加上洪水不断袭击古三阿,这三个因素致使今高邮城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元、明、清后,高邮的治所一直在今高邮城。
下河络子:[玫瑰]原创作者!地方文化、地理历史、旅游美食爱好者!感谢您关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