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年底的一天,大运河边高邮城高高的城墙之上,忽然扔下来一个血淋淋的人头。
这让驻守在城外的新四军愤怒不已。
此时,距离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已经过去了整整四个月,然而,整个高邮城却依然为日寇所盘踞占领。
为什么高邮城的日军胆敢如此狂妄?华中要塞,运河之锁,仍旧负隅顽抗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向全世界宣布无条件向同盟国投降。
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的艰苦奋战终于迎来了胜利。
在中国战区,各地分别举行了受降仪式。
依照惯例,地处华中地区的日军本应当就近向新四军投降。
然而,作为当时国民政府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却向日伪军下达了这样的命令:维持地方治安。
事实上,此时的蒋介石早已经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动进攻。
而日伪军所固守的这些城池,就将成为其跳板。
高邮就是其中之一。
但中国共产党自然不会让蒋介石的阴谋得逞,对于那些接到所谓“维持治安”命令,拒绝投降的日伪军,新四军绝不姑息,淮阴、淮安、盐城等地先后顺利解放。
但高邮的日伪军依然妄图负隅顽抗,非但没有缴械之意,还将原驻扬州的日军也调来充实军力。
高邮自古就是交通要塞,地处大运河边,北靠两淮华中解放区领导机关驻地。
如果说运河是华中解放区的一道大门,那么,高邮就是大门上的一把大锁。
要进入华中腹心,高邮是必经之路。
不投降,就要打得你投降为了消灭拒绝投降的日伪军,解救深受日寇蹂躏的高邮人民,同时也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阴谋,保卫华中解放区,高邮必须要尽快解放。
而承担下这个重任的不是别人,正是时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的粟裕。
最初,粟裕通过和平的方式解放高邮,但日军顽固不化,毫不理会日本天皇早已宣布投降的事实,这时,十分有必要派遣人员到城中进行游说劝降,晓以利害,如果能够成功,则双方都可以避免伤亡,也能保护城中的老百姓免于战火。
但谁又能接下这个劝降的任务呢?此前,新四军在攻打盐城的战争中,曾经有一位投诚的军官,名叫赵云祥,他本是踞守盐城的伪军,更能理解高邮城中日伪军的心理。
于是,他便被派为信使。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日伪军竟然残忍的将赵云祥杀害,用这种毫无底线的方式表示,新四军根本不配接受他们的投降。
这下子彻底激怒了粟裕和新四军。
粟裕向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三度建议武力攻打高邮,很快获得了批准,并计划由第七、第八纵队承担攻城任务。
然而正当部队秣兵厉马、枕戈待旦之时,忽然变故迭起。
出于大局考虑,新四军军部调令华中军区主力部队北移,返回到津浦线方向开展破击战。
但如此一来,高邮之战则面临流产的风险。
这让粟裕焦急无比。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粟裕决定向新四军军部坦诚利害之处。
他起草了一篇长达千字的电文,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以及高邮之战的必要。
新四军军部最终接受了这个建议。
命令拿到了,高邮之战应当怎么打?高邮城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已经建城。
其地势险要,东边是大片的开阔地以及水泊,西边则紧临高邮湖,北边有土城,的确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
1938年,高邮城被日军占领之后,日军将原本就坚固的城墙继续加固。
高9米、厚7米的城墙之上,修筑了数十个机枪工事,两到三层的大型碉堡就有8个。
环绕整个城区的护城河更是有7米之宽。
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后,日军又开始了对高邮城的进一步加固,他们动用了数十万民工,在城外又修筑了一道城墙,长达十公里。
为了修建炮楼和碉堡,甚至不惜将几百户的民房悉数烧毁。
城中总共驻扎着日军1100多人,伪军方面则有5000多人。
位于高邮以南的邵伯镇,以及高邮、邵伯之间的车逻坝也驻有日军、伪军,与城区互为照应。
驻守高邮的日军司令官岩崎学自恃居高临下,楼高城坚、兵强马壮,因而骄横异常,对新四军送去的要其投降的通牒置之不理。
硬骨头难不倒咱们“常胜将军”虽然是一块硬骨头,但这却难不倒向来公认用兵如神的战神, 被称为“常胜将军”的粟裕。
粟裕决定亲自指挥高邮战役,而第一步就是收复邵伯。
高邮城与邵伯镇为掎角之势,要攻打高邮,必须先要解决其周边外围的据点和兵力,让高邮形成孤立无援的境地。
1945年12月19日晚,战斗正式打响了。
战场东西绵延20公里,南北40公里,粟裕坐镇前线指挥,经过一夜的战斗,部队很快突进邵伯街,将十几处日伪据点一一拔除,总共歼灭了日军100多人,伪军4000多人,彻底切断了其增援高邮的通道。
到12月20日,高邮城已经处于七纵和八纵的包围之中。
失去了援助可能的日伪军又开始加固城头的工事。
排兵布阵,声东击西,就是要出其不意战役随即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攻打高邮城。
高邮城碉堡林立,工事坚固,但粟裕胸有成竹,早有对策。
高邮城中的日军司令部驻地靠近东门,且东门外地势平坦,便于部署火力,所以,东门是日军的重点防护点。
为此,粟裕将计就计,计划在东门做出强攻之势,给敌人造成主攻东门的错觉,以牵制日军主力。
与此同时,声东击西,将攻击重点放在北门和南门。
而在西北角则埋下一股奇兵。
四个攻击点彼此呼应。
由于高邮城城墙高达9米,火力压制之下,攻城十分困难。
为减少攻城伤亡,粟裕想出了一个办法。
在发起总攻之前的那几个夜晚,月色之下,攻城部队的战士们连夜开挖交通壕,一直挖到城墙前几十米。
在这里,战士们开始紧张地修筑一种特殊的工事。
他们用麻袋装土,一袋一袋的垒起了高达9米的土墙,几乎与高邮城城墙一般高,这段土墙呈半月型,便于掩护。
战士们爬上了土墙,在上面架设好机枪。
这样一来,机枪从视线上已经和城中的敌军持平,敌军的所谓火力压制优势一下子就消失无踪。
当部队在紧张忙于准备攻城之时,高邮的百姓也没有闲着。
他们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地为攻城部队运动粮食、弹药等设备物资,还有三千多名民兵亲身参与战斗。
老百姓们将自己的房子腾出来给部队战士们居住、使用,还拿出来自己家的桌椅、棉被等用品无偿给部队用作攻城使用。
在强大的群众支持之下,攻城部队的指战员们信心倍增,各个摩拳擦掌,等待命令。
攻心为上,高邮城上的传单直入人心与此同时,另一项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俗话说,攻城先攻心。
发动政治攻势,积极劝降,瓦解敌心,在战争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邮城中的日军处于四面包围的境地,此时其实犹如困兽。
夜晚,他们听到从城外传来的《思乡曲》,这来自家乡的惆怅曲调,让他们无限心酸,有的日军士兵甚至忍不住大哭起来。
这自然是新四军敌工部的同志的杰作。
他们用留声机播放日本音乐的同时,还展开了喊话行动。
他们用大喇叭不断宣读日本天皇的投降诏书,告知他们如今的处境。
在新四军的日本籍战士以及来自“日本反战同盟”、“朝鲜独立同盟”等的战士们纷纷向城中用日语喊话,劝说他们放弃抵抗,赶快投降。
在高邮城的上空,不时间,还会飞来巨大的“风筝”。
从风筝上飘洒下像雪花一样的传单。
这也是新四军的攻心之术,传单上写着的最著名的一段语句就是:“天寒地冻破衣裳,你为谁人守城墙。
不如早些缴了械,回家伺候你爹娘。
”当城中的日伪军看到这些时,联想到自己地处孤城,却又要为法西斯卖命,将来甚至不明不白的死去的境况,早已经没有了斗志。
粟裕明白,发起总攻的时机已经到来。
大雨磅礴,不给敌军留一丝生路12月25日的夜晚,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雨。
如此恶劣的天气,其实并非攻城的好时机。
但在粟裕看来,正因如此,守城的日军必然放松警惕,疏于防备,却又是一个绝好的契机。
随着粟裕一声令下,军区的炮兵团开始同时从三面对高邮城发动火力攻势。
第八纵队的各战斗单位在东门、南门、北门三处发起了攻击。
在炮火和机枪的掩护之下,战士们扛着云梯攻到高邮城下,头顶上嗖嗖不断飞过子弹,他们架上云梯向着城墙突进。
许多战士不幸跌落牺牲,也有人被子弹打中,但后续的战友并不退缩,而是依然奋勇向前,就这样,南门首先获得了突破。
而攻打东门的部队面临着的则是一场硬仗,由于敌人的火力十分威猛,战士们久攻不下。
而就在此时,西北角的攻城突击队打开了局面,队员们在火力掩护之下,出其不意,悄悄架起云梯开始向城墙上攀爬,但即将攻上城楼之时,险些被敌人的“钩镰枪”戳倒云梯。
就在千钧一发之时,战士们把手榴弹扔上了墙头,密集的弹药打破了敌人的妄想。
趁着硝烟,战士们一举爬上了城楼,随即与顽抗的敌人展开了刺刀战,用他们的生命硬生生在城防线上撕开了一个长达一百米的缺口,随后,主力部队很快登上城墙。
这迫使日军调集东门兵力支援,一下子解除了东门攻城部队的困境。
很快,东门也被突破成功。
此时,已经是12月26日的凌晨,整个高邮城已全部被攻破,新四军进入城区,很快就控制了全城。
溃败的日军退守龟缩于被称为“洪部”的日军司令部,面对强大的炮火压制,眼见败局已定,只得挂起了白旗。
迟来的受降仪式,将军默然注视1945年12月26日凌晨4时,这场迟到了许久的受降仪式就在“洪部”大厅举行。
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代表新四军主持了受降仪式。
作为战败方的岩崎学开始还十分傲慢,认为自己是高邮城的最高长官,必须要和中方的最高代表谈判。
眼见司令员粟裕并没有来,便拒不投降。
看到这个败军之将居然还在耍威风,韩念龙毫不留情,厉声呵道:我就是最高代表,现在命令你无条件投降。
岩崎学又提出想要让部队携带轻武器离开,又被韩念龙严词拒绝,要求他们必须立刻解除武装。
此时此刻,岩崎学再没有了嚣张气焰,乖乖地交出了自己的指挥刀,举行了投降仪式。
高邮战役它彻底灭除了日寇残存的势力,也为保卫华中解放区,对抗国民党部队的进攻扫除了障碍。
在受降仪式的现场,指挥了这场战役的粟裕并没有正式露面,而是穿着普通的军装和战士们站在一起,观看了日寇低下头颅的全过程。
作为我方的最高长官,他用这种特别的方式,表达了对日寇的蔑视,也用行动说明,真正不配的是那些侵占他方国土,残害他国人民的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