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关于买和卖2010年2月1.关于买和卖其实没有人知道市场应该花多少时间去反映公司的价值。
有时很快,有时很慢。
价值低估的股票股价3-5年不涨确实很少见,尤其是一轮牛市后,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价值低估的股票一定会涨。
还有一种可能叫价值陷阱,就是账面看起来有价值而实际上有很多水分在里面。
这种不涨就容易理解。
价格合理的股票不一定非买不可。
我的观点是只有价格不太合理的时候才是机会啊。
有时候可能会等得很难受,尤其是大牛市的时候。
Buffett说过,最难的事是什么都不做。
呵呵,他都觉得难,我们觉得难也就很正常了。
顺便讲一句,我个人认为抄底是投机的概念,没有褒贬的意思,价值投资者不应该寻求抄底。
抄底是在看别人,而价值投资者只管在足够便宜的时候出手,不管别人怎么看。
对我而言,如果一只股我抄底了,往往利润反而少,因为反弹时往往下不了手,所以容易失去机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买万科时我们就正好抄到底了,郁闷啊,买的量远远少于我们的原计划。
什么时候卖股票?这是很多人提的问题。
我其实也没有答案。
我也不知道啥时候卖好。
反正不便宜时就可以卖了,如果你的钱有更好的去处的话。
但是我有个理解,就是无论什么时候卖都不要和买的成本联系起来。
该卖的理由可能有很多,唯一不该用的理由就是“我已经赚钱了”。
不然的话,就很容易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好公司在便宜的价钱就卖了,也会在亏钱时该卖的不卖。
买的时候也一样。
买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这只股票曾经到过什么价位最好不要作为你买的理由。
我的判断标准就是价值,这也是我能拿住网易8-9年的道理。
我最早买网易大概平均价在1块左右,相当于现在0.25(2009年采访谈到买入逻辑:网易的游戏产业,我本身就对这个行业非常了解,知道网易当时在做的网游业务绝对不会亏钱,并且迟早会赚钱。
当时公司的财报显示,网易每股现金高达2美元,而当时的股价却不到1美元。
就像一张面值100元的人民币,50块钱卖给我,这无需任何勇气),大部分卖的价钱大约在30-35左右。
在持有的这8年到9年当中,我可能每天都会被卖价所诱惑,我就是用这个道理抵抗住诱惑的,其实中间也买卖过一些,但是很小一部分。
我卖的理由是需要换GE和Yahoo。
所以为什么卖网易的问题已经回答过了。
2.我为什么买GE这些年我碰过的股票其实也不少了,有亏的有赚的,就是没有一个从一开始我就100%觉得自己一定能赚大钱的。
不管买哪个,都觉得多少心里有些不踏实,呵呵。
想来想去,觉得GE可能比较有本人特色。
最早开始经营企业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可能是松下。
后来慢慢对松下有些失望,尤其是去大阪拜访过松下总部以后,确实觉得松下有些问题,慢慢自己也就不太再提松下了。
大概去松下之前,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反思我们自己,希望能建立和加强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
那时我好像正在中欧读EMBA,同时还把中欧的一些课引进了公司内部。
在那段时间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书就是GE的上一个CEO韦尔奇写的自传。
在那本书里我看到了企业文化对建立好公司的强大作用,同时对GE强大的企业文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后来又读了韦尔奇后来写的书《赢》,更进一步了解到他们是怎么建立企业文化的。
从那个时候起,我还花过不少时间去了解和思考GE。
去想为什么GE会是家百年老店,为什么GE的董事会总是能选个好CEO出来,为什么世界500强里有170多个CEO来自于GE等等。
当时我其实就注意过GE的股票,觉得GE当时的股价并不便宜,好像40左右,也就没再关心他的股价了。
从08年9月雷曼倒开始,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整个市场风声鹤唳。
到11月时我看到整个市场的恐慌情绪越来越厉害,当时就想,这大概就是巴菲特讲的人们的“恐惧”要来了,也就是轮到我该“贪婪”的时候了。
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只是觉得市场上到处都是便宜货,就是不知道哪个安全,好像每个都有很大问题,每个公司都可能要完蛋一样。
我当时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把手里的所有资源调动起来去抓住这一生难遇一次的机会。
到09年2月时,GE已经向下破了10块。
那时雷曼,AIG,Citigroup等很多和次贷有关的公司都已经破产或到了破产边缘,关于GE的负面新闻也越来越多,华尔街上很多人都在说GE将会是下一个雷曼。
我知道GE过去好的时候每股能有两块多钱利润,就算以后差一点,危机过去后怎么也会有个1.5块以上,如果我给他个12-15倍的PE,怎么着这也应该是20块以上的股票。
所以,当GE到10块左右时我已经开始着手买一些了,但还没有下大决心买。
直到有一天当GE跌到9块左右时,我看到了杰夫·伊梅尔特的一个讲话。
我忘了原话是怎么说的了,大致意思是,他认为GE的形象被破坏了,这都是他的错。
GE将在未来几年调整其业务结构,让财务公司在整个公司中的比例降到30%以下。
他还重申GE整体是安全健康的等等。
当时有问题的所有公司当中,好像我只见到GE出来承认错误并检讨对策,这大概就是企业文化不同的地方吧?GE是个巨大的公司,我也曾试图想看清楚GE到底都有哪些业务,也试图想分析清楚他所有的业务模式的优劣,但发现非常难。
我能看到一些非常好的模式,同时也能看到一些不太好的模式。
最后让我下决心出重手的决定因素还是我对GE企业文化的理解。
我认为金融危机并不会摧毁GE强大的企业文化,GE的问题只是过去的一些策略错误造成的,假以时日一定可以改正。
伟大公司的错误往往就是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有人也把这叫投机。
想明白以后的事情就简单了,后面的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忙着买GE,不停地想办法调集资源,从9块左右买到6块再买到10块出头,好像到12-3块后还买了些,有些钱是后来从别的股票调过来的。
直到GE股价比Yahoo高以后才停了。
当时曾经还动过用margin的念头,后来觉得不对的事不做的原则不能破,就算了。
回头来看,09年我买的股票当中GE并不是涨幅最大的,但确实是我出手最重、获利最多的且担心最少的股票,其原因只能说是我对GE企业文化的了解最后帮助我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
也许就是个运气?其实当年我买万科和创维好像也有类似的感觉。
3.为什么买创维。
创维和我们算是同行了,他们这个公司到底怎么样我们多少还是了解的。
由于体制的因素,我个人一直认为创维是中国彩电行业里最健康的企业了。
虽然当时出了些事,但公司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因此改变。
我们买创维时创维的市值好像还不到20亿,我怎么想都觉得便宜,就买了。
我们是买到差一万股到5%的时候停的,因为再买就要公告了,所以很想在公告前和黄宏生沟通一下,怕人家以为我要去抢人家那一亩三分地,呵呵。
结果当时由于不太方便,最后我们就没有再买。
一直到前两个礼拜才和黄老板通了个电话,道个谢,问个好啥的。
对创维而言,我并没有一个很清楚的到底值多少钱的概念,对他们现在的业务情况了解的也不细,所以涨上来以后就一直在陆陆续续减持,现在可能还剩不到最高持有量的20%了。
我觉得现在买的人可能比我更清楚创维的价值,后面的钱应该是他们才能赚到的。
每个人的看法可能很不一样。
我觉得创维200亿以上就不便宜了,到300亿就有点贵。
其实单从投资的回报倍数看,投资创维数码是很高的。
1港元左右买,几年工夫,最高涨到8港元多,我们在6块,7块都卖了很多。
如果不是黄宏生事件的影响,我们当时会买得更多。
(注:大道2009年采访谈到买入逻辑:2005年1元左右入手港股创维,创维每年的营业额高达100多亿元,且公司负债不多,比较健康,那么当时13亿元(港币)的股票市值肯定是被低估了。
总之,就如巴菲特说的:做自己懂的东西。
至于如何懂,仰仗的是我经营同类企业的多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