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货币,大都是一面称“钱文”,或记值或记地或记钱名,而另一面叫“钱背”,既无文字也无标志。
但有一类钱币,它的正背两个面的钱文却是一模一样的,均是同样文字的钱文,仿佛两枚同样的钱,这种钱币被称为"合背钱"。
有人认为造成合背钱产生的原因,之所以会有流传不排除两种可能:一是铸钱工匠在铸制时疏忽大意,误将甲面钱范与乙面钱范相合, 铸出了两面钱文的"合背钱";二是,也不排除当时工匠们有意而为戏作了“合背钱”。
余以为第一种可能性大,因为铸币是一项严肃的事情,且一般是政府行为,不能有儿戏。
但不管是如何,这种钱数量少,错的形态不尽相同,值得收藏。
最早的合背钱见于先秦空首布,秦半两也有之,以后的朝代也多有出现。
合背钱有“正合背”、“倒合背”、“十字合背”和“异号合背”等类型。
正合背即钱币正背两面的钱文相同、方向也相同。
倒合背即钱面钱背钱文相同,但两面钱文的方向呈一正一反。
十字合背即钱面钱背钱文相同,但两面钱文方向不同,呈一竖一横90度配置。
异号合背即钱面钱背年号完全不同。
涵古斋收藏有几枚宋代合背钱,现展示共赏: 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合背钱:一面钱文为“崇宁通宝〞,一面钱文为“大观通宝”,两面均为宋徽宗瘦金书体,属异号合背,直径42.5mm,缘厚3.2mm,重23.3g。
呈生坑态,字形优美,铸造精良。
大观通宝合背钱:两面钱文均为“大观通宝〞,宋徽宗瘦金书体,属正合背,直径42.1mm,缘厚3.2mm,重25.3g。
呈生坑态,字形优美,铸造精良。
嘉祐通宝合背钱:两面钱文均为“嘉祐通宝”,属正合背,直径34.4mm,缘厚2.9mm,重16.7g。
呈生坑态,字形优美,铸造精良。
嘉祐通宝是北宋时期宋仁宗铸行的钱币,合背钱更少。
不论是那种类型的合背钱,出现的几率都相对很少,属于稀有的钱币版别,就象我们现在偶尔发现的错版人民币一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
202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