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17日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刘东洪)目前湖北地区发掘宋墓300余座,其中纪年墓仅13座。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今年5月开始对黄梅康家垄一处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发现墓志铭,确认其为一座北宋早期纪年墓,并在该墓葬出土梅瓶等珍贵瓷器32件,是湖北地区北宋墓中单个墓葬出土瓷器最多的一次。
梅瓶出土时在墓室的位置。
凡国栋 供图11月17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研究馆员凡国栋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2023年3月,湖北省黄梅县濯港镇村民在康家垄一带进行公路施工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座墓葬。
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黄梅县博物馆于同年5月开始对黄梅康家垄墓地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
墓地位于黄梅县濯港镇程光村三组康家垄,坐落在一处南北走向的岗地上。
经系统勘探,墓地共清理发掘宋、明墓葬三座,其中一座为北宋纪年墓,墓葬形制特点突出,出土遗物数量丰富,尤以梅瓶等瓷器最显珍贵。
梅瓶。
凡国栋 供图该墓为土坑竖穴石椁墓,墓圹开口近长方形,墓壁近直,略呈口小底大状,墓底较平。
葬具为一椁二棺。
椁室内木质葬具不存,根据木棺残痕、棺钉位置以及随葬器物的位置,推测椁内北侧为棺室,南侧为享堂。
棺室紧贴北侧石椁挡板,应有二棺。
内棺残存棺底板长约160厘米、宽约50厘米。
人骨已经完全腐烂,葬式不详。
享堂及尾厢器物。
凡国栋 供图这个墓出土随葬品较多,有梅瓶1件、执壶4件、小瓷瓶5件、瓷钵1件、瓷碟10件、瓷碗7件、瓷盏托2件、瓷杯2件、陶钵1件、铜镜1枚、铜笄1枚、铁钳2把、铁鐎斗1件、铁提链壶1件、银箸1双,墓志铭、买地券各1块,共计40余件。
另外棺床底部铺满铜钱,总计约百枚,其中较为完好者约30枚。
在墓葬清理过程中还发现有漆木器遗痕,但仅剩残余漆皮,无法辨别器形。
还发现有竹席、丝织物等有机质文物残留。
木椁室及棺室。
凡国栋 供图为何称这座墓为纪年墓?凡国栋告诉记者,纪年墓特指有自证材料能够明确下葬年代的墓葬。
这座墓,出土石质墓志铭一方,此前施工时已断为数块,经拼合后仍有部分残损,但是铭文内容完整,确认下葬年代为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是湖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北宋早期纪年墓。
据墓志铭记载,墓主名为黄蔚,字文叔,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卒于北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享年59岁,历真宗、仁宗、英宗三世,终生不仕。
其父名为黄鉴,铭文称其“少以文学干禄,朝野贤公卿知己者多矣”,颇近于《宋史》卷442所记载的黄鉴,但是铭文又说他“逮乎中年,不及寸禄”,而《宋史》所载的黄鉴曾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为国史院编修官”,后以母老,出任苏州通判。
因此与黄蔚之父并不是同一个人。
墓志铭还提到墓主之弟名为黄照,因与进士韩楷素来交厚,故托其代为其兄撰写墓志。
考北宋早期确有黄照,其墓志载于刘挚所撰《忠肃集》,据《侍御史黄君墓志铭》,黄照为庆历六年进士,生于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官至侍御史,赴任途中,五月二十六日以疾殁于浙江衢州。
如是则黄蔚、黄照二人卒于同年,前后相距不过九日。
因此铭文中的黄照与侍御史黄照也不是同一个人。
墓志记载葬地名称为“长乐乡长吉山东南之隅”。
考《新唐书》卷四十一“黄梅”县下云:“武德四年置,以县置南晋州,析置义丰、长吉、塘阳、新蔡四县。
”唐代析置长吉县故址即在今黄梅县濯港镇一带,与墓地相去不远。
凡国栋说,该墓随葬器物较为丰富、保存完好,主要器类有碗、盏、碟、执壶、瓶、钵等。
该墓出土的瓷器釉色和品种均十分丰富,釉色以青白釉为主、兼有酱釉、黑釉等品种,可能属于来自湖泗窑、景德镇窑等毗邻地区的产品。
其中褐彩缠枝牡丹纹梅瓶保存完好,引人瞩目,产品具有北方磁州窑系的特点。
同一墓葬随葬器物兼有南北方不同窑口的产品,对于研究北宋早期南北瓷器贸易交流及相关考古学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执壶。
凡国栋 供图同时,该墓出土的各类器物可为周边区域同类器物的断代提供依据,也是北宋早期墓葬断代的极佳标尺。
【编辑:赵可】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
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