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青年舞者、舞蹈编导、宁波市歌舞剧院首席演员 获得奖项第十一届中国舞剧“荷花奖”2021浙江省“新松计划”金奖第14屇浙江省戏剧节“兰花奖”个人优秀表演大奖主要作品舞剧:《冼星海》《花木兰》《东方大港》《莲花》;舞蹈作品:《空山》《兰亭·梦循》;舞蹈剧场:《云梦泽》《寅时说》夏天第一次和舞蹈有关的记忆,是小时候在电视看到李玟表演的劲歌热舞。
他还记得,那首歌叫《颜色》,画面中李玟一袭蓝裙,在一群伴舞者的簇拥下,随着音乐的节奏律动,眼波流转,摇曳生姿,魅力四射,那一幕给年幼的他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童年最重要的记忆片段之一。
见他对舞蹈有如此热情,母亲决定送他去少年宫学习,自此开启了夏天的舞蹈生涯。
起初夏天选择学习国标舞,练了一年成果有限。
后来听说一名同学考入了北京的舞蹈学校,对好友的留恋和对首都的憧憬促使他转而学习中国古典舞,一切从头开始。
“当时我没什么主见,连自己真正喜欢什么都分不清,只是出于一种随大流的心态,更多时候是在被动地扮演一名好学生。
”12岁那年,夏天被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录取,离开了父母和家乡,独自前往北京求学。
和大部分同学相比,夏天接触舞蹈时间较晚,基本功也相对薄弱。
为了迎头赶上,他不得不在课余时间加倍努力,付出数倍于其他同学的汗水,才能取得与之相当的成绩。
“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一个人来到北京,父母都不在身边,他们花了钱让我来到这里,我一定得好好学习,不能辜负父母的期待。
”天性里的不服输起了作用,经过日复一日不知疲倦的练习,夏天的舞蹈技艺提升迅速,不久就成为了班级里的佼佼者。
老师们都很看好这个听话又肯吃苦的孩子,认为他有机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舞者,他自觉身上背负的期望又重了几分,默默将课后练习的时间又增加了不少。
六年后,夏天如愿考入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距离成为一名专业舞者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
人生的前20年,夏天都在按照他人规划的路线学习和生活,“舞蹈在那个时候,只是我用来满足别人期待的一个工具,我更多是以一种完成任务,获得奖赏的心态在跳舞,还谈不上真正的热爱。
”转变来自于大四那年的一场演出,《金蝉塑与糖人宝》剧组来学校挑选演员,选中了夏天饰演剧中的主要角色糖人宝。
这是夏天首次出演舞剧,与以往的每一次登台不同,这一次他不是舞蹈生夏天,而是一个完全独立、有血有肉的戏剧角色。
“直到上台前我都非常紧张,给自己很大的压力,生怕做得不好,让别人失望。
”夏天说,“舞蹈会讲究天性解放,其实直到那个时候,我觉得我的天性都没有完全解放,还是被包裹在里面。
”奇迹就在舞台上发生了,当音乐响起,夏天感觉自己第一次进入了“无我之境”,紧张感消失了,一切担忧与不安都无影无踪,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之中,随着剧情的发展或悲或喜,恣意纵情。
“当我不再是我自己,而是我所扮演的人物的时候,我好像找到了某个寄托点,我的所有动作和情感都是从人物本身出发的,我开始真正享受这个故事带给我的情感和体会。
”一次表演,让夏天完成了他从学生到舞者的身份转变。
北舞毕业后,夏天进入宁波市歌舞团,开始尝试编创独舞,并创排属于自己的舞蹈剧目。
在一次又一次的舞台演出中,他不断地挑战不同的角色形象。
在《兰亭·梦循》里,他将舞蹈与中国书法相结合,演绎出一位挥毫泼墨的书法大家,在《花木兰》中,他首次将传统武术的动作要领和发力方式融入舞蹈,诠释了刚毅洒脱又不乏柔情的卫将军,他的表演形与神兼备,每一次都能令观众耳目一新。
“中国古典舞是我的根,但我的身体远不止如此。
”谈及未来,夏天踌躇满志,“我所接触的一切都会反哺于我的创作,舞者的身体是最诚实的,你给予它什么,它就会如实地反映出来。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这句话出自于张华的《励志诗》,也是夏天觉得最有力量的一句话。
欲成大事,先做好小事。
对于未来的舞台,他不会好高骛远,只会从本心出发,稳扎稳打,循序渐进。
最让你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一刻是什么时候?通过这么多年在舞台上的表演,让很多观众认识了我。
比如去北京、上海演出之后,有很多人会因为我来看剧,甚至还有人为了看这部剧而从外地飞过来。
我觉得这是我近两年最开心的事情。
我们舞蹈演员其实更希望在舞台上被大家认识,毕竟舞剧市场并不是用网络流量来衡量,而是通过一场场演出来获得观众认可,我们真的是靠自己一场一场跳出来的。
观众为什么要花钱来看你跳舞,是因为他们对你这个人实力的认可,这样他们才会在你出新剧或者下一场演出时,毫不犹豫地买票。
大家现在给了我很多自信。
对于当下热议的“新中式”你有什么看法?你眼中的“新中式”应该是什么样子?我认为“新中式”应该是现代审美和中式美学元素的结合。
就像舞蹈,以前可能是古典舞,比较传统一些,但现在很多人用街舞、现代舞的方式来诠释古典韵味的舞蹈,比如抖音上那些结合古风歌曲的街舞编排,我觉得这些都算是新中式舞蹈,也是新中式审美的一种体现。
它就是通过现代流行的手法,把传统元素融合进去。
你如何用舞蹈去表现“新中式”?相比传统的古典舞蹈,这个“新”体现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舞美设计都是现代的,包括《花木兰》舞台上的转台,用来表现“圆”的形式,这些都是以前没有的。
我们通过这些新的舞台装置来表达东方韵味,无论是在舞台调度还是意境表现上,都是现代元素与古典意境结合的效果。
我觉得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不可能完全遵循传统,肯定是借助更多现代媒介的力量去展现舞台上的表演。
包括编舞方面,也不会完全是古典舞的范式,而是结合了现代舞的元素。
相较街舞等现代舞蹈,古典舞这个圈子的生态如何?我平时也会关注街舞,私下也会去学,偶尔上上街舞课。
我不会故步自封,只局限于同一个舞种,而是抱着多元化的心态去尝试各种新的东西,只要对我有益处的,我都不会拒绝。
相对于现在流行的街舞,古典舞可能有点“阳春白雪”的感觉,但一旦融入市场也会受到很多人欢迎,比如现在很火的《只此青绿》,其实都是古典舞的类型。
我觉得中式美学其实是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DNA里面的,当那些体态出现的时候,大家都会喜欢,就像中国人对古偶的喜好也一样。
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东西,其他国家的人跳不了中国古典舞,因为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长时间对体态和气韵上的训练,只能做到形似而神不似。
在你看来,东方与西方美学最大的区别在于什么?我觉得东方美学更注重心灵和情感的感悟,而西方美学则更强调逻辑性和抽象思维,结构更严谨,思维更缜密。
东方美学有它的特点,比如虚实相生、留白和意境的写意风格,更强调平衡性,这些都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
舞蹈擅长抒情,但在叙事方面较弱,所以它更依赖于留白和意境,就像山水画一样。
舞蹈通过简单的动作就能吸引观众,但却能引发观众的无限遐想。
中国人更喜欢留有想象空间,不喜欢一上来就直接把情绪铺满,把一切全部都告诉你。
这是东西方美学的一个非常大的差异。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呈现东方美学,你做过哪些额外的功课?我接触过书法和太极,发现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
老师说过,书法和太极在身体运动规律上有很多共通点,跟舞蹈也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那种中国独有的曲线美,和中国人审美中的含蓄是一致的,我们不太喜欢直接的表达,更喜欢柳暗花明的感觉。
就像苏州园林中的一步一景,东方美学和我们的身体韵律是相通的。
如果你有机会,你会对那些不太了解古典舞(剧)的人说些什么,鼓励他们去剧院看演出?很多人可能因为担心看不懂而对舞剧敬而远之。
可能这就是舞蹈给人的刻板印象,的确它在叙事上不如戏剧直接,但我们正在努力突破这一点。
现在的舞剧,比如《永不消逝的电波》《花木兰》,还有刚才提到的《只此青绿》,当你真正走进剧院,大家会发现,即便没有台词,你也能体会到它要表达的意思。
舞蹈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感情,这可能比普通戏剧的难度更高,但是编导会考虑如何让观众理解。
现在的舞剧也是在与时俱进的,更加注重情绪表达,同时又不会过分迎合观众。
所以,大胆去看吧,去感受肢体的美、舞台艺术的美、服装和音乐的美。
舞剧不仅仅是舞蹈,它融合了服装美学、舞台艺术装置和音乐美学,能在大剧院里给观众带来全面的艺术享受,让人沉浸在舞台上的故事中。
编辑-代晶地新媒体编辑-锦鲤文字-郝思佳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