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尾顽福建省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师,中国古琴学术委员会理事,福建省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1960年出生于福州,字居上,号顽主,书房雅号:如向堂、如向琴书。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花鸟专业,早年师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音乐教育家、著名古琴大家李禹贤先生。
多年来参加各类全国专业美术大型国展和全国古琴文化活动及大型演出等活动,策划、组织并主持举办《传承非遗,向往大师》——李禹贤弟子古琴音乐会,《劲草琴堂经典之夜》音乐会。
曾应福建省图书馆之邀,做《太古遗音·七弦曼妙》古琴艺术赏析及体验系列活动。
出版多部个人画集与教学著作,艺术作品及个人专题与文章发表于近百家报刊杂志。
《东南卫视》《海峡卫视》曾作专题报道。
卓卓然风雅名士——记写榕城艺术家杜尾顽文/ 潘嘉来孔子三十而立,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设教。
礼有: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乐有:《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射有: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御有:鸣和鸾、逐水车、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书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数有九章算术。
儒家倡导通才教育,扩充人的善性与慧根,塑造智勇、博雅的理想人格,养成文质彬彬的君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儒家的生活志向平实而质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阳光下,春风里,沐浴、歌唱、远眺,身心自由、无忧无虑。
有春的和熙,歌的高吭,诗的芬芳,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场景呀!榕城艺术家杜尾顽,几十年如一日,践行儒家理想生活方式。
青少年时期努力学习声乐、舞蹈、戏剧和绘画,为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经数十年的琢磨,在古琴演奏和中国花鸟画创作等多个领域造诣深厚、成绩斐然。
文艺评论家曹工化先生总结说:“我觉得尾顽的特点是他的琴……他是要把中国书画引入中国文化的结构当中,同时通过琴把音乐性引入中国画里面,若听了尾顽的琴,或许更能理解他的绘画语言以及表现形式。
”对于游走于琴声与画意之间的杜尾顽而言,生活即是艺术: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在友朋的眼中是卓卓然集国粹于一身的风雅名士模样。
风雅名士杜尾顽,琴与书1993年,杜尾顽负笈杭州,考入中国美术学院第一届中国画大专班。
该校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公立美术学校之一。
1928年,由蔡元培先生创建于杭州西子湖畔,初名“国立艺术院”,1930年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49年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改为“浙江美术学院”,1995年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
近百年来,蔡元培、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刘开渠、吴大羽、颜文樑、倪贻德、李苦禅、李可染、艾青、赵无极、庞薰琹、关良、黄君碧、常书鸿、董希文、王式廓、王朝闻、邓白、吴冠中、朱德群、罗工柳这些中国近现代文化和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与这座学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教学方面,1939年,国画系初步实施山水、花鸟分班教学。
1958年,在潘天寿先生的倡导和主持下,逐步完善和形成了现代中国花鸟画教学的学术体系。
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诸先生一直以来重视花鸟画的继承和发展,经过不懈努力为中国艺术院校花鸟画教学提供解决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杜尾顽在中国美术学院接受了正规的学院式教学。
第一阶段,临摹宋人小幅白描花鸟、意临院藏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等梅兰竹菊课稿。
第二阶段,临宋人崔白、赵佶、赵昌等设色工笔团扇、室外禽鸟花卉写生。
第三阶段,学习没骨画的演变及代表画家的风格特点,以陆治、恽寿平、华喦等人作品为主要临本,意笔临摹任颐等海上画派以及元代水墨、吴门画派、扬州画派,了解文人画与诗、书、画、印之间的关系,临摹徐渭、朱耷、吴昌硕、潘天寿的作品。
其间担任授课的老师有卢坤峰、朱颖人、叶尚青、马其宽、徐家昌、闵学林等先生,皆为一代名师,中国画大家。
《皆贵清实》写生稿《杂花小品》系列 45×45cm×4工笔团扇篆刻印章《一剪梅》 书法 33×33cm《素衣依旧》 45×68cm杜尾顽的学琴之路同样起始于杭州。
1989年,在西子湖畔何加林工作室,两位画友正谈到尽兴处,何加林取出了一件乐器,杜尾顽后来回忆说:“我为之一愣,脑海里即刻想到了电视剧《红楼梦》里黛玉弹奏的那件乐器,我忙请教他这是什么?他说叫‘古琴’,随后何加林便弹奏了起来。
伴随着穿透万里云天、飞鸣悠扬的曲调从何加林的手指间轻轻滑出,瞬间像勾了魂一样的把我迷住了。
”回福州后杜尾顽四处寻访教授古琴的老师,终于在友人的帮助下,成为著名古琴大家李禹贤先生的入室弟子。
李禹贤少年成名,取法众家,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古琴专业,经学院派系统训练,又遍访在沪的各派琴界耆老。
中年后开宗立派,为闽派古琴代表性人物,在国内外琴界享有盛名。
古琴又名瑶琴、玉琴、七弦琴,起源较早,《诗经·周南·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句,为我国本土乐器。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古琴为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琴者,乐之统也”,“琴棋书画”琴为文人四艺之首,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其他音乐无法相比拟的特殊重要地位。
在中国哲学中,按生命之象的对应关系,五声被纳入四时五行的统一体中,木应角(春,东方)、火应徵(夏,南方)、土应宫(中)、金应商(秋,西方)、水应羽(冬,北方),五音成为对应时空阴阳二气的象征。
十二律按照阴阳二气的消长规则与十二月相对应,音律与气运相统一。
阴阳二气的消长过程即是万物的化生成长过程,音律由此可以成为万物盛衰、天道节奏的象征。
律历融通学说为我们显示了一个节奏从容、充满情意的宇宙,构造了一个无所不包的体系,把一切自然与社会现象纳入统一的普遍联系的系统中,形成了天、地、人三才同构相谐的文化模式。
以自然天道正律吕、以律吕正人心,从而达成了天地万物之和、律吕之和、人伦之和相统一的“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气象。
在这个统一的宇宙模式中,万物与人按照与四时十二月相应的节律安置其中,整个宇宙按照春生、夏长、秋敛、冬藏的节奏和谐一致运行。
律历,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由此将中国艺术引向了这样一条道路,即以表现生命的节奏即气韵生动为旨要。
《幽而致远》 138×33cm在杜尾顽的艺术世界里,琴与画是完美的一体结构,两者共生共长,相互生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如果说从他的古琴声中透出的是诗情画意,那么杜尾顽的花鸟画里映射出的则是生命的律动。
花鸟是自然造化的生灵,琴曲咏花,历代都有流传,《幽兰》《猗兰》《佩兰》,《梅花三弄》以三个泛音乐段形成“三弄”效果,次第展示寒梅于冬日中孤傲挺立,迎雪绽放的姿态。
古琴音乐中的禽鸟意象为数不少,飞禽的鸣唱、振翅、回眸、顾盼,是自然生命勃发的生机与文人理想生命状态的统一,亦是渴望自由解放的象征。
生活与艺术的感应起始于外境炫心,心感于物而动,两相神会,蕴为意象,于是发之为笔墨,化为新境。
杜尾顽说:“我以为中国画是无声的诗,是有节奏的音乐,是有情节的戏剧,内涵深远。
工笔画是静中有动,写意画是动中有静,谱写着作者的人生态度,也是理想化身的再现,传递出行云流水般的美好乐章,犹如琴中委婉的旋律,时而《良宵引》、时而《秋风词》、时而《广陵散》、时而《潇湘水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臻于大雅》 68×46cm琴与画对杜尾顽而言是与天地对话的方式。
2004年,杜尾顽再赴杭州,入学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何水法高研班深造。
何水法先生是当代写意花鸟画的领军人物,作品先后入选第六、七、八、十、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并多次担任全国美展评委。
从1967年结识陆抑非先生到考取陆老第一届花鸟画研究生,何水法追随陆先生三十余年。
陆抑非先生在教学中强调“临摹——写生——创作”循环往复的模式,临摹是为了创作,写生也是为了创作,两者并重。
陆先生常说:临摹古人的花鸟画,造型方面有时会临的不太合乎生长规律,这是因为你的临摹没有生活。
不通过写生,作品就靠不住。
反过来,有时候写生的很细致、轮廓透视都很准确,但画就是缺乏韵味,这是因为传统上欠功夫。
所以他要求不断临摹,不断写生,把“先师古人,后师造化”落到实处。
几十年来,何水法在“临摹——写生——创作”的路径中寻寻觅觅,始终思考如何在作品中体现时代气息和现代精神风采。
他在画面构成上对传统的折技式进行点、线、面重构,通过枝干的穿插、呼应和规模营建,烘托了画面的整体气势,用饱满的团块结构加强整体的“势”,在构图上创造出物象密集的全景式画面——“丛生团块结构”,极大地拓宽了花鸟画的表现空间,为中国花鸟画坛提供了“何家样”。
回忆起在何水法高研班深造的日日夜夜,杜尾顽说:“每当日落,空旷的大教室,常常只有我一人,独自伏案作画,思索着……耳边传来窗外落叶的凋零声……几十年来对工笔画的钟爱,真是有些到了‘不思量茶饭,怕待动弹,晓夜佳期盼,废寝忘餐’的地步。
我以为工笔画与写意画是紧密相连,并且相辅相成,在我的工笔画更上层楼时,可谓我的写意画亦大有长进,真乃相得益彰。
”《修指之道》系列 66×66cm杜尾顽的工笔花鸟画以自然之真草木为稿本,用淡墨进行层层晕染,从而使画面呈现出一种若即若离的朦胧感。
牡丹、水仙、美人蕉、斑竹、幽兰、残荷让人感觉到淡淡的清香飘拂而来。
一花一木、一鸟一萼得其所以然,树木、花鸟、烟光、日影、水色,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其作品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韵致丰采,自然生动。
杜尾顽之所以选择采用这种极淡的色彩,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
远看杜尾顽的作品,那些淡墨似乎没有多少质量感,而当你沉下心来细细观看,即可体察画面的从容、悠然,以及天马行空的自由。
导师何水法从不吝啬对杜尾顽的褒奖:“尾顽不仅能潜下心来,通过对传统的研究和借鉴,用他自己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对生活的感受。
在一花一草的描写过程中,体现他自己对工笔花鸟画的理解,用他自己的程式语言,表现了一种独有的典雅唯美的工笔画样式。
非常了不起,他的作品很有生活气息,很感动人。
”《每到闻时似不闻》 33×33cm2005年9月,杜尾顽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邀请举办个人作品展,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的范迪安教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工笔独树一帜,有着自己的独立语言,语言成熟表现力强,章法很好,构图讲究,大创作整体把握能力精准,小品精致简洁,依然讲究构成关系,落款还注意到切题。
写意画的也好,同样把握能力很强,难得,你画的好,而且工笔,写意都画的好,真不容易。
”杜尾顽刚刚走过了人生的第一个甲子,作为中国画家而言或许是事业到达另一个高峰的启始点,就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叶毓中先生的一段评语做本文的结尾:淡淡的染,细细的线,远望,它是深邃的苍穹。
近观,却是云海上的花木世界。
(作者系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杜尾顽作品赏析(部分)《最宜入想》 45×45cm《皆贵清实》 45×45cm《诗品》系列 189×95cm杜尾顽《太和之气》系列 66×66cm杜尾顽《修指之道》系列 138×66cm《澹之妙自臻》 138×3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