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兴雷执业中药师◆ ◆ ◆ ◆ ◆ 深山天麻真是奇,神仙播种地下生,果实成熟见其踪,凡人无法能栽种。
天麻无叶,自身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来养活自己。
天麻无根,自身不靠从土壤中吸收养分。
那它如何生存?民间久有栽培之意。
但不知何故“天麻仙人脚,不能家栽,栽了就会飞”,于是就有了“天麻会走,种下没有”的民谚。
天麻需与蜜环菌等木腐菌共生,靠自身分泌的溶菌酶来消化蜜环菌菌丝吸收营养。
蜜环菌从天麻的表皮细胞侵入,有矛就有盾,不可让菌丝任意侵入天麻体内,因而天麻自身的隔离抑菌区会生成天麻抗真菌蛋白来阻止菌丝的继续侵入,这样根状茎就不会因此腐烂掉,故而天麻就能很好的利用侵入表皮深层的蜜环菌菌丝来摄取营养从而存活下去。
而如果天麻成熟了还没被采挖,那么自己也会腐烂而被蜜环菌作为营养成分吸收。
赤箭为苗天麻根天麻为多年生兰科草本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
采挖后洗净、去外皮、蒸透、用无烟火烘干即可药用,亦可润透切片。
天,言自然之天成也;麻,如入足言物品之形也。
古人认为天麻生长神奇,若上天赐予,其状类古时麻为之鞋,故名谓天麻。
而古有赤箭之名,此言其茎也。
端有花叶赤色,远看似箭有羽,故名赤箭,而天麻言其根也。
古之本草著作误以为赤箭药用部分即是其茎,视赤箭和天麻为二物。
此误直到宋代才得以辨清。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言:赤箭,即今之天麻也。
后人既误出天麻一条,遂指赤箭别为一物;既无此物,不得已又取天麻苗为之,兹为不然。
《本草》明称采根阴干,安得以苗为之?或以为其茎如箭,既言赤箭,疑当用茎,此尤不然。
至如鸢尾、牛膝之类,皆谓茎叶有所似,用则用根耳,何足疑哉。
另吴普本草谓之神草,抱扑子言其独摇芝,药谚载曰有风不动能定风,无风自动可驱风因此名定风草,此类皆其异名也。
赤箭始载于《本经》,宋代《开宝本草》始收载天麻之名。
天麻用根有由内达外之理;而先人赤箭用苗有自表入里之功。
明代《本草纲目》中将二者合并称“天麻赤箭”。
天麻春生苗,初出若芍药,独抽一茎直上,叶生茎端若伞,高三、四尺,如箭杆状,育赤色。
茎中空,依半以上,贴茎微有尖小叶。
有风不动,无风自摇。
稍头生成穗,开花结子,如豆粒大。
其子至夏不落,却透虚入茎中,潜生土内。
其根形如黄瓜,连在一、二十枚。
大者至重半斤,环之皆有细根如白发,虽相须而实不连,但以气相属耳(实指正在生长着的蜜环菌索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世界上有关天麻和蜜环菌关系最早的发现和记载。
)其皮黄白色,其肉名天麻,与天门冬同,惟无心脉。
花生叶心,黄白色。
二月、八月采根,所在皆有。
当饮赤箭一瓯汤天麻味甘性平无毒,质润多液气性和缓,入肝经气分,功于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通络。
肝苦急当以甘缓之,可用此以缓肝气。
盖肝属木,胆属风,相表里也。
若肝虚不足,致肝急坚劲,不能养胆则胆腑风动,诸风掉眩皆属肝木,由肝胆性气之风,非外感天气之风也,是以肝病则筋急,用此甘和缓其坚劲,天麻味甘润可补肝养胆,若中风、癫痫、惊风、头风、眩晕,皆肝胆风证,悉以此治。
但对感冒之伤风头痛头晕并不适合。
又因其体重降下,味薄通利,能利腰膝,条达血脉,诸风热滞于关节者,此能疏畅血虚病中之神药也。
盖之内风证不论虚实均为要药。
盖总之,天麻为定风润草为治风之神药。
近代名医把天麻的作用归结为“三抗、三镇、一补”,即抗癫痫、抗惊厥、抗风湿,镇静、镇痉、镇痛,补虚。
白居易《斋居》诗云:“黄芪数匙粥,赤箭一瓯汤。
”可见在唐代,天麻已经是声价很高的营养保健品了。
草药上品除五芝之外,赤箭为第一,此养生上药。
《本草纲目》有三七养心,人参强肾,天麻补脑之说,天麻具有较强的补脑健脑、养心安神作用。
治疗头晕目眩、偏头痛、老年性痴呆、口眼歪斜、高血压、风湿、脑功能紊乱等有独特效用。
清朝更是御膳之必需。
《叙州志》载有天麻为叙府之要务,每年派员从乌蒙之小草坝购得,马帮入川,载以官船,直送京都,皇上分赠诸臣,文武要员以获此赏为荣。
如今世人惑于天麻药用之说,遂止用之治风,良可惜哉。
凡采药,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萌末衔枝叶,势力淳浓故也,至秋枝叶津润归流于下,今即事验之,春宁宜早,秋宁宜晚,具此文意,采根者须晚秋之后、初春之前,欲其苗梗枯落,至末萌芽时气味正完,乃可采耳。
此言道出了天麻应在晚秋地上花茎倒苗之后、地下块茎充实初春之前采挖。
尿骚味何在玉体天麻按采收季节可分为冬麻和春麻。
天麻根状茎会长出营养繁殖茎,之后长出小新生天麻。
春天新生麻长出以后母天麻的组织就逐渐衰老。
春、冬两季均可采挖,冬至以前采挖者称“冬麻”,以质地坚实沉重、有鹦哥嘴、断面明亮无空心者为佳。
立夏之前采挖者称“春麻”,质地轻泡、断面颜色晦暗,空心质次。
如李时珍所言此类形尖而空,薄如玄参者不堪用。
按生长环境分类,可以分为野生天麻和种植天麻。
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挖入药,野生天麻日渐减少,药材十分紧缺。
野生天麻因为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个头不如人工栽培的大和均匀,野生天麻因为生长在腐质较多的丛林土壤中,“皮肤”比较难看没有人工漂亮。
距今1400多年前梁代《名医别录》云:“生陈仓川谷、雍州及太山少室”。
公元974年宋开宝六年刘翰等人著《开宝本草》云:“生郓州、利州、太山、劳山诸处。
”1061年苏颂编撰《本草图经》云:“今汴京东西、湖南、淮南州郡皆有之。
”公元1505年明弘治刘文泰等撰辑《本草品汇精要》云:“邵州、郓州者佳。
”从中可见野生天麻产地变化之过程。
天麻一端有红色或棕红色的残留茎基(冬麻),俗称“鹦哥嘴”或者“红小辫”,或者是残留的茎基(春麻)。
另底部有自母麻脱落后的脐性的疤痕,俗称为“凹肚脐”。
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并可见数行不甚明显的须根痕排列成环习称“芝麻点”。
质坚硬,不易折断,其断面略平坦,黄白色或棕色,角质样有光泽,习称“起镜面”。
放口中咬嚼一下,较脆,有黏性。
气特异俗称“马尿骚味”。
本人略作总结赋打油诗一首:头张鹦哥嘴,脚有凹肚脐。
断面明如镜,外皮数星星。
据此以上几点即可断为真品无疑。
近些年来,因天麻需求量日增其价格亦水涨船高,然而市场上伪品亦是增多。
常见真品与伪品主要鉴别要点见上表。
万物皆有其两面天麻的主要成分为天麻甙,遇热极易挥发,因此天麻不宜随药久煎。
若与他药共煎会因高热而失去其镇静镇痛的主要有效成分。
所以最好研末服用,用煎好的汤药冲服。
《本草衍义》载有“天麻须别药相佐使,然后见其功”。
古今医家很少单味使用天麻,今亦临床证明单独使用天麻的效果不佳。
天麻性虽不燥,毕竟是风剂,而风药能胜湿故而多燥,若血虚无风,病患觉津液少、火炎头痛、口干便闭者不可妄用。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二维码关注喜欢的话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