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新 位于武昌区中部的司门口,因布政使司衙门而得名。
可得名之后,司门口所指之地段,又经过了好几次变迁。
武昌南楼(网络) 布政使司是明清两朝设在各省的一级衙门,又称藩司衙门或藩台衙门。
这衙门虽明清两代都有设置,官属和权利大小却有所不同。
在明代,布政司使司是一省的最高行政机构,其主官属皇帝老儿领导。
到了清代,虽然也主管一省财赋钱粮民政,但已降至总督巡抚的属官了。
不管怎么个变化,这藩台衙门也算是个了不得的大衙门,其建筑想必也是处“标志性建筑”了。
所以,人们就把从署衙到鼓楼(南楼)的这一地段,呼为“司门口”了——这是第一次,可视为“取名”:司门口,司门口,有司大门口之谓也。
时光流转,转眼到了1935年,当局为扩建长街(后解放路)道路,拆毁了很有些年头的藩台衙门,将蛇山南楼处斩断,在南楼遗址处建蛇山桥,嵌“南楼遗址”于其上,以表尊重文物之意。
1933年,司门口就有交通警察指挥交通了 于是,司门口所指就从原蛇山以北民主路口一带,延至蛇山以南长街西段,成为一处泛指的地名了。
这应该算是“定名”罢。
在今人眼里,司门口又比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大了不少: 从武昌解放路与中山路交汇一带地段——武昌老城区最繁华最热闹一段地界,我们都称之为司门口。
司门口天桥(网络) 司门口一带的繁华热闹,很有些历史了。
想当年,布政使司的“门口”,上供的、走路子的,喊冤打官司的,上传下达送信的,运粮运钱救济赈灾的,那一天消停过! 就是不办事,武昌南楼的巍峨,藩司衙门的威风,虽然不敢太凑近,就是站在附近瞻仰瞻仰,也算是旅游观光“开了眼睛荤”噢! 就是闹太平天国的那些年,太平军攻进了武昌,虽然免不了兵荒马乱的,但这一带仍然是繁华的中心。
当年,这“有司衙门”被杨秀清占作了“东王府”。
杨秀清是个爱摆谱的人,整日价迎往送来车水马龙,把个司门口弄得喧嚣腾腾的。
加之肖朝贵占了长街南端的原督署衙门作了“西王府”、老大洪秀全占了长街东西岔道处的抚衙作了“天朝殿”、韦昌辉占了臬台衙门作了“北王府”、石达开占了学政署衙门作了“翼王府”,这些仓促自封成王的“王府”,虽然没有很多的“王气”,因原建筑本就很是气派,又相距不远,互为拱卫,就把这司门口一带弄得仿佛“国都”模样,让这里也跟着继续热闹了一阵子。
考较起来,这藩台衙门,真还没有“清闲”过,从清末到民初,这里先后设有藩照厅、藩经厅、武昌府署、湖北实业厅等等,让这这一带一向“中心”。
就是北洋军阀时期先为省长公署、后为警察厅、沦陷期间被日军所占,这里虽没有了繁华,但棍棒鞭挞声、呼天抢地惨叫声,时常袅绕于此,让人终日觫然毛耸,也不妨算作一种“热闹”罢…… 承载着几代武汉人记忆的武昌显真楼(不知何时改名写真楼) 新中国成立之后,司门口如怨妇展颜,真个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变得面貌一新,繁华胜昔。
至于眼下,司门口,恰如逢春老树已入夏, 一树的浓叶繁花硕果,于繁华热闹之中,很显出不胜其重的样子。
前些年,武昌区委区政府在小东门附近另建了办公地,从司门口搬了出去,可能是为司门口“减负”的开始罢。
听说,附近的昙华林一带要发掘历史文化底蕴,司门口可能会迎来自己的又一次陧槃——只是惜乎哉,好端端的个布政使司衙门,被拆毁了…… 当下 司门口夜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