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木家具作为实木家具中的TOP之一,被众多木友争相追逐。
除开其保值率的优秀外,其精美的制作、出色的观感和经久耐用的特性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一。
红木家具诞生于明代,盛行至今文化不断。
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准逐渐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远超古代,因此红木家具此类在过去只能供有钱人家把玩的家具方能进入我们的选购圈子。
然而国家版图横跨数个纬度,南北温差极大,现今能够依靠各种手段调节室温和干湿度,保证大部分的家具不会因环境的变化出现问题,那么家具厂商是如何让红木家具去适应有如此大差异的环境呢?这就要讲到红木家具的制作工艺了,往往一套优秀的红木家具的诞生需要经历选材、烘干、开料、雕刻、打磨、上漆或打蜡等上百个工序。
而本期,小生就和大家聊聊红木家具制作工艺中最能影响家具开裂变形问题的步骤——烘干。
众所周知,任何生物的体内都含有“水”,哪怕是红木类树种也是。
因此根据科学依据,它们体内一般是有两种“水”:游离水,具有普通水的性质,可蒸发,可结冰,能作为溶剂的液体。
结合水,在生物体内细胞中,吸附或贴合在有机固体物质上的水胶体。
这两种“水”合计的总质量可能还要超过木材本身的质量,因此随着气温温差的变化,木材中含有的“水”经过了热胀冷缩和蒸发等物理反应后,会影响到木材的质量。
比如将一块木材放在室外环境中,木材表皮和直接暴露在空气之中的部分不断地蒸发水分,开始缓慢收缩。
而木材内部却还维持着木材原本的所含有的水分,整体不涨不缩,因此在表面失水和内部未失水的结合处,未失水的部分会有一个维持着原来结构和体积的支撑力。
表面失水部分越收缩越小,内部未失水部分支撑力就越来越大,直至表面失水部分承受不了这种支撑力,于是就产生了爆裂。
为了让红木家具能够延长使用年限,减少爆裂等影响木材寿命的问题,因此烘干是绝对需要的。
经过烘干处理后红木家具能够在使用中大大减少其因为温差等问题导致的木材爆裂,榫卯爆裂等问题,从而能够让其能够使用得更久。
在烘干木料的方法上,过去最早都是采用“风干”的方式:将红木的木料切成厚板,然后在放置在阴凉的环境中,同时在板材间使用垫块隔开,保证板面之间都有空气的流通。
这种“风干”的方式效率较慢,以一块厚度三厘米不到的木板为例,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
因此为了加快效率和优质板材的产出,后续多用“窑干”的方式:将红木的木料切成厚板,然后在放置在专门用作烘干的烘干窑中分层堆放,同时在板材间使用垫块隔开,保证板面之间都有空气的流通。
随着时间的推移,窑内的湿度逐渐降低,温度缓慢升高。
使得板材能够在不达到爆裂的临界值的基础上将其用人工干预的方式快速烘干。
大大降低了时间的成本,提升了效率。
而到了现代,为了追求极致的产品质量,部分优质的红木厂商甚至会使用“二次烘干”的方法,来让木料中的含水量尽量达到最优的比例,以最大程度上减少爆裂风险。
本质上来说,“二次烘干”的工艺相对于传统的烘干方式要更为细致:针对于这种家具的使用环境,取其当地的湿度温差范围值参考,将已经做好的红木家具再次进行7天左右的针对性“二次烘干”,以保证这套家具能够适应当地的温湿度。
这种“二次烘干”的工艺,虽然增加了红木家具的制作成本,但也的确能够实质性地再次降低了红木家具的爆裂风险。
关注我,一个在红木家具的海洋中裸泳的男人。
和你一起学红木,聊红木,品红木,看红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