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纽三足双耳紫铜香炉,高22.6厘米,口径9.8厘米,重2050克。
炉盖镂空雕刻莲花,狻猊(龙之五子,形似狮子,喜静不喜动,好坐,喜欢烟火,常被用来装饰香炉)雄踞正中,焚香时烟气从孔中缓缓飘出,婀娜多姿。
口沿雕刻吉祥回文,囤腹莲花图案。
双耳为反首狻猊,足为三狻猊鼎立。
器型古朴大气,做工精美。
数年前,笔者偶得一紫铜香炉,落有“大明宣德年制”篆体方款,普遍认为出于清代中期,按其优美的造型和精致的纹饰,估计为乾隆时期仿制的艺术品。
明宣德时期铸造的香炉一直被看成是炉中骄子,据有关资料,宣德炉所用铜,冶炼次数在6-12次之间,杂质少,铜质精细;铜中掺入少许黄金白银,宣德炉有了宝色内涵,珠光外现的美妙效果和富贵气质。
笔者收藏的紫铜香炉有极强的坠手感,比重不会低于铜,质地细腻,赋有蜡光,铜质极纯,按当时冶炼水平,其冶炼次数不会低于8次。
香炉上的錾花动物图细致入微,就连动物的丝丝毛发和胡须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在铜质上反映出其延展性极好。
纵观明清以来的铜质艺术品,錾刻极其细微的纹饰还是甚为少见,多出现在金银器上,由于其延展性大,所以笔者认为,香炉除铜质纯正外,还掺有少量金银等贵重金属。
炉盖狻猊脖颈处有少许绿锈,爱好铜器的会知道,纯的紫铜一定条件下不可避免会生成绿锈。
历经香火熏陶,长久的岁月使炉体外观呈黑漆古色,但黑中泛点点金色,质感细嫩且隐现宝石般光泽。
我曾想用极细的砂纸打磨,让花纹重新活过来,但一个搞收藏的朋友说那相当于光阴的包浆,是岁月沧桑的证明,人家想刻意做旧都做不上去,绝对不可以去掉。
我不敢下手了,不是怕香炉贬值,是怕惊扰了曾经留下的痕迹。
在岁月的崎岖里漂泊,红尘的坎坷中跋涉,当感觉到很累的时刻,用清水洗净双手,擦干了,捧出心爱的香炉,用柔软的细布拭去浮尘,静静的拿起一炷香,点着了,轻轻的插在香炉之中,不出声,不走动,只是安静的坐下来,闭上双眼,给自己一段空灵的时间,给自己一片自由的空间,什么都不想,忘了所有的痛,忘了所有的愁,忘了所有的苦,只是放下心来,让那香自然而然的进入你的肺腑之中,让自己轻松的享受这份久违的宁静,心里空空的,所有的褶皱被一一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