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张翼深棕色的牙板上,太阳和两只昂首相望的大鸟,展现着灵动简洁的线刻手法,天真、质朴、大气的感觉扑面而来……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出土的蝶形装饰品《双鸟朝阳》,距今已有7000多年。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牙雕平刻工艺。
象牙雕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牙雕平刻,是相对于牙雕中的立雕、浮雕而言的。
在中国近现代牙雕平刻史上,从清末民初至今,三代艺人薪火相传。
曾经在清宫造办处当差的陈紫光,在北京创设牙雕平刻作坊,后来获新中国第一批老艺人称号;陈吉品13岁开始在作坊学徒,在85岁高龄时荣获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士儒师承陈吉品,成为第三代传人。
郑士儒(左)在指导徒弟修改作品画稿。
谢博宇摄以刀代笔,在象牙表面上镌刻出生动的书画作品,既有金石气息和略带浅浮雕的质感,又有笔墨韵味,这是牙雕平刻艺术的独特之处。
勾、皴、擦、染点等笔法及下笔轻重、疾徐、偏正、曲直等变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的笔墨精华。
而牙雕平刻的刀法,与中国画的笔法异曲同工,又别有风格和神韵。
如痴如醉,如琢如磨。
1982年,郑士儒进入北京象牙雕刻厂,从素描、线描等绘画基础学起,从雕刻木头练习开始,几年后上手牙雕。
先学的是象牙立雕人物,后为继承陈吉品老师的平刻技艺,拜在陈老师门下学习。
平刻刀法气象万千,题材不同,运用的刀法迥异:刻山石、松树,刀法遒劲多姿、线条讲求力度,质感、动态统一于奔放的风格之中;刻罗汉,刀法古拙浑然天成;刻仕女,刀法清秀而柔美;刻花鸟,灵动萌趣气韵自然……日复一日,刀笔的功夫从笨拙到一气呵成,直至似有神助。
牙雕技艺是淘汰率极高的一门工艺,当初同郑士儒一起进厂的70多个学徒,如今还在从事这项技艺的仅剩下两个人。
“遇到过很多困难的时刻,但我从未想过放弃。
师傅不仅给我技艺,也给我精神的传递。
我希望给牙雕赋予精神,给作品中的山、水、人、物赋予生命。
”郑士儒说。
郑士儒牙雕平刻作品《春夜宴桃李园图》扇子。
光明日报记者张翼摄有一句话一直“刻”在郑士儒心里——2008年他转学平刻后参加一次全国工艺美术展,作品在现场收获了很多鼓励,但一位前辈却很严肃地说,“你师傅可以这样刻,但你不可以!”这句话如醍醐灌顶,敲醒了他,成为他艺术创作中一个重大转变的开始。
郑士儒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市级的奖项,尤其是青绿山水意境的呈现造诣颇深。
“如果没有当初的那一声断喝,不会有当下的我。
”郑士儒说,“工艺必须在传承中创新,牙雕不竭的艺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