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要令人住得舒适,还要满足市民在精神层面的审美需求。
在提升住宅功能的同时,应考虑为建筑穿上精致的“外衣”、塑造高挑匀称的“身材”、设计独特靓丽的“发型”,进而打造独具武汉特色的城市颜值。
为此,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2017年版《武汉市建筑管理审批指导意见(试行)》(“汉十条”)基础上,结合当下需求,于2021年初启动了新版“汉十条”的修订工作。
据悉,新版文件《武汉市建筑管理审批指导意见》从建筑梯度、面宽、阳台、屋顶等方面对武汉住宅项目颜值形象提出了更高要求。
升级一:优化建筑高度梯度管控 城市天际线将更有韵律针对住宅建筑高度梯度,新版“汉十条”规定:规模达8万方的项目,应至少采用2个梯度。
规模达15万方的项目,建筑高度在27米以下的应至少采用2个梯度,建筑高度在27米以上的应至少采用3个梯度。
相邻两层次高度之间差值,建筑高度在27米以下的应不小于6米,建筑高度在27米以上的应不小于20%(以高度较高者为计算基数)。
每个建筑高度层次的建筑栋数不少于总建筑栋数的20%,且不少于2栋。
对于滨水、临山及临城市主干路一线的住宅建筑,提出了更严格的管控要求。
在同一项目地块或相邻地块之间,27米及以上连续布局3栋建筑以上的,建筑高度应有不少于20%的梯度变化。
“旧版‘汉十条’里对梯级高差的规定是一个固定值25米,在修订中改为了用比例来约束。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解释,一方面希望以此控制住宅建筑高度;另一方面,随比例“起伏”的建筑高度梯度有利于形成更有韵律的天际线,告别“等差数列式”建筑风貌。
升级二:明确建筑阳台设计要求 重要区域住宅阳台将统一封闭对于城市重要区域的住宅建筑,无论是否在临街一线,立面形象都要求更加简洁美观。
新版“汉十条”明确提出,位于城市重要区域的住宅建筑外立面应当进行公建化设计,建筑阳台须按封闭阳台设计,这将成为高品质住宅新风尚。
升级三:细化建筑屋顶设计形式 住宅将拥有造型多变的“新发型”漫步在沿江大道上,造型别致的历史建筑屋顶常常吸引行人驻足。
新版“汉十条”按照建筑高度,对住宅建筑屋顶的设计形式进行细分,让住宅也拥有造型多元的“新发型”。
要求多层住宅建筑屋顶宜采用坡屋顶或平坡结合等处理方式;高层住宅建筑屋顶造型可采用退台、收分等形式,类似逐级向上的“阶梯”、和层层叠加的“蛋糕”。
若采用平屋顶,宜采用屋顶绿化等形式美化第五立面。
升级四:进一步“收紧”建筑面宽 百米建筑再“瘦身”拓宽景观视线人以匀称为美的年代,建筑也得讲究“身材”。
旧版“汉十条”中已经提出:滨水、临山及临城市主干路的一线住宅建筑,塑造了城市的重要界面,除了高度不要一斩平齐外,面宽也不能过宽而形成一堵视墙。
新版修订中,对100米以上建筑的最大连续展开面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不得大于60米,进一步强化景观视线通透性。
并要求建筑高度在20米以下的,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不大于80米;20至100米高的,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不大于70米。
采用条式的高层住宅,若纵墙面面山、面湖或临城市主干路的,其连续布局不得超过2栋。
新版“汉十条”对武汉住宅形象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沿用了旧版中管控效果较好的内容。
沿用一:建筑色彩丰富协调 需符合“暖白灰橙”城市主色调“颜值”上去了,穿着打扮也很重要。
住宅建筑色彩应当符合“暖白灰橙”的城市主色调,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当住宅项目的建筑栋数超过10栋时,宜结合群体建筑布局进行色彩分区规划,在统一中求变化,避免成片一个样,产生压抑感。
沿用二:鼓励“绿色”退界空间 布局高品质艺术化公共空间对临城市主、次干道的住宅项目,鼓励其临道路侧的退界空间布局为高品质的绿化环境,形成宜人的公共空间。
沿用三:“高水平”规划重要区域 至少邀请2个设计机构比选对于位于城市重要区域的非市政类建设项目,形象上更要优中选优。
在建筑方案报审阶段,需至少邀请2个设计机构编制高水平的比选报建方案进行审查,着力打造各区重点标志性建筑,提升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