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打了补丁的旧棉袄,手里提着一篮自家留存着的红薯,赵明踏上了前往城里的路。
那年1983年,天寒地冻的冬日,风吹得人脸颊生疼,他却心里暖洋洋的,因为等会儿就能见到久违的小姑和她的家人了。
“明儿,你这是去哪儿啊?”村头的李大爷见他满身土味儿,不禁出言问道。
“去城里小姑家走走,带点儿自家的红薯给小孩子们尝尝。
”言简意赅,但脸上满是辛勤和期待。
路上,他偶遇了几个往市场卖菜的村民,他们交换了一些关于城市的新鲜事儿,那些他闻所未闻的生活细节让他对即将拜访的家人充满了好奇。
“哟,明儿去城里啊,别小看咱们这红薯,城里人可喜欢这自然味儿的。
”其中一名村妇打趣道。
“是呀,城里的生活应该很不一样吧?我还挺期待的。
”赵明的话虽然轻描淡写,但眼神里隐藏不住的是对于亲情的向往和对不同生活的憧憬。
经过长长的乡道,终于到达了充满车水马龙的城市,他找到了小姑的住处。
那是一座比村里的房子都要高的建筑,他站在楼下仰望,想象着城市生活的模样。
按下了门铃,赵明听到楼道传来的脚步声,门缓缓打开,“小姑,我来看你啦。
”赵明向里面的人影露出了那个他认为最和蔼的笑容。
小姑赵丽穿着一件淡蓝色毛衣,神情略显讶异又夹杂着几分欣喜,连忙迎了上去。
“外甥啊,这么冷的天,你怎么跑这么远来了?”“冷是冷了点儿,但想着过节没见着,就带点自家的东西来看看。
”赵明手里的篮子递过去,篮子里是精选的红薯,还有用粗布包裹的糕点。
“嘿,这点儿东西算什么,你进来坐坐,别冻着。
”小姑拉着他进了屋。
屋子里温暖而舒适,城里的房子里不仅暖气足,连窗户外的景色都让人开阔心胸。
小姑一边接过红薯,一边感叹:“你真是的,这老远跑一趟,也不容易。
”“小事一桩,能见着小姑,啥都值了。
”赵明也不怯场,在城市的房间里随意找了位置坐下。
不多时,一个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老太太从里屋走出,那便是小姑的婆婆王氏了。
王氏上上下下打量着赵明这乡下来的亲戚,不置可否地颔首,“外甥,这么忙还记得来看望,真是难得。
”赵明立刻站起身来,恭敬地说:“姑婆,我这不是在家闲着,就想过来看看。
”王氏看看手里的红薯和糕点,似乎有些话想说却又咽了回去,最终还是只叹了口气,“城里现在啥都不缺,你也不用这么辛苦。
”但赵明却没在意,他坚持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亲情与礼貌。
之后,小姑招呼他坐下,三人围坐在茶几前,喝着热茶暖身,谈论着村里和城市的不同。
在那个凛冬中,热茶和话语将外来的寒冷一点点驱散,赵明的心也由紧张的开始逐渐放松了。
赵明被城市里的一切所吸引,从霓虹闪烁的招牌到熙熙攘攘的行人。
但是,不久他就发现紧张的气氛浮现在了小姑的家中。
小姑的婆婆王氏,尽管礼貌地笑着迎接赵明,却难掩眼中的不悦。
晚饭时,桌上铺满了各式佳肴,却与赵明的心情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觉察到王氏的眼光总是落在他身上那件补丁斑斑的老棉袄上,仿佛有千言万语束之高阁。
饭桌上,小姑和赵明聊起了村里的人和事,可谈话总是在王氏的淡淡一句插言后陷入尴尬的沉默。
王氏带着几分不耐烦地说:“外甥,你身上这衣裳,是在村里就这样穿来的吧?城里冬天虽冷,但也不能这样啊。
”赵明面带笑容,回答得坦诚而笃定:“姑婆,咱家穷,好衣服不多。
这衣服虽旧,却很暖和,我穿惯了。
”王氏听后,脸上的不悦愈发明显,怒气腾腾地把筷子一放,“你这红薯和糕点,也就是将就村里人。
我们这都是讲究吃的,这些可不敢给客人拿出手。
”气氛顿时凝固,赵丽急忙缓解道:“妈,赵明不容易,他是专程来看我们,他这些都是自家种的,多不容易啊。
”赵明勉强绷着笑,心头渐凝重霜。
“姑婆,这些红薯都是我亲手种的,尝尝吧,很甜的。
”王氏依旧不为所动,挑眉冷声道:“我们这里不缺这一点东西。
你既然来了,那就好好体验体验城里的生活,别总提你们那儿。
”赵明感到一股寒意袭来,但内心深处的尊严让他没有低头。
他轻声反驳:“姑婆,礼物的价值不在于物质本身,而在于背后的情意。
”王氏并没有接话,而是转身走进了厨房,留下了小姑和赵明在客厅里尴尬地对视。
小姑歉疚地看着赵明,“外甥,别往心里去,妈她……”赵明摆了摆手,制止了小姑的话:“小姑,没事的,我懂。
”渐渐地,赵丽在赵明的细心解释下,展现出了微笑,晚餐在两人轻松的谈话中继续。
王氏虽未再出言,却在一旁端着眼睛,似在思量。
饭后,赵明带上那篮红薯,站在窗前凝望星辰。
城里的夜空没有农村的璀璨,但星光仍在耀眼。
内心的挣扎和思念交织,赵明不禁沉思,这城市光环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何其遥远。
随着晚餐的进行,赵明本以为能感受到一家人团聚的温馨,却没想到气氛越来越紧张。
王氏显然忍耐到了极限,终于在一次上菜的间隙,直截了当地对赵明发起了攻势。
“赵明,你来我们家,我当然是欢迎的。
但你看看你,穿着这样的衣服来城里,也不怕让别人笑话。
”王氏的声音里带着不掩饰的不满。
赵明心中一沉,但他没有慌张,还是礼貌地回答:“姑婆,我这身衣裳虽旧,却是我最暖和的。
在家里,我们不讲究这些。
”王氏似乎被他的回答激怒了,声音提高了几分:“在家里怎么样是你们的事,但在城里我们讲究的是体面!你这样简直就是给小丽丢脸!”小姑赵丽急忙试图打圆场:“妈,赵明不容易,他...”王氏没给女儿机会接话,一股脑儿的不满全都撒在了赵明和他带来的礼物上:“就这些红薯和糕点,你觉得这是什么好东西吗?在城里,这是猪食!”赵明原本准备好的话语被梗在喉咙里,他的脸上浮现出难以掩饰的委屈。
但他并不想与老人家争执,他力图平息自己的情绪,从容不迫地解释道:“姑婆,这些红薯是我亲手种的,虽不起眼,却也是我能拿得出手的所有。
我想,无论在哪里,真心和关怀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赵明的话语中充满了真挚与坦率,这让在场的小姑都感动了,眼圈开始泛红:“外甥,咱们家能有你这份心,就已经很满足了。
”王氏的脸色开始有些复杂,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过激。
赵明的平静与坦荡给了她深深的触动。
可她自尊心强,嘴硬地哼了一声却没再说什么。
饭桌上的气氛再一次凝固,赵明却不愿意让这次相聚留下太多的遗憾,他尝试换个话题:“姑婆,听小姑提起,您家的菜地收成不错,您一定有很多种菜的经验吧?”王氏被赵明这样一问,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哦,这个倒是,我家的豆角可是出了名的。
”赵明趁机继续说:“那姑婆您得多教教我,看看怎么能让我家的红薯长得更好一些。
”话题转移到了种菜上,家里的气氛渐渐和缓下来。
晚饭结束时,王氏虽未完全消气,却也不再针对赵明。
小姑愧疚地看着赵明,赵明只是一笑了之,心中却在反思,或许,真正能沟通心灵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盛,更需要的是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随着夜幕深沉,赵明在小姑家中的那场风波终于平息。
王氏的脸色逐渐从冷硬转为柔和,她在心里对这位来自乡下的外甥有了新的认识。
长时间的沉默之后,王氏终于开口了。
“赵明,刚才的话可能有些重了,你不要放在心上。
”王氏的声音有了一分前所未有的温度。
赵明抚摸着篮子,心中复杂,却还是露出了微笑,“姑婆,我知道您是为了小姑好,我不会介意的。
我带这些来,也只是想表达我的一点心意。
”王氏走上前,拿起一块红薯,仔细端详:“你说的没错,我刚才确实不应该那么说。
其实你这份心,我们是真的很感动的。
”小姑在一旁轻声附和:“是啊妈,外甥他...”王氏打断了小姑的话,转向赵明:“赵明,你记得常来看看。
这城市大,可是亲情最真。
”赵明看着眼前的王氏和小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他点点头,内心的委屈如释重负:“姑婆,我会的。
我们虽然生活简单,但我们的心,却是宽敞的。
”那晚,他们家的笑声渐多。
在星空下,不仅仅是外甥和姑婆之间的隔阂被打破,连通往城市的道路也似乎变得明亮起来。
分别时,赵明再次握住王氏的手:“姑婆,感谢您的理解。
”“赵明,别客气,这都是一家人该有的。
”王氏的笑容显得更加真挚。
月色温柔地铺洒在通往村庄的小路上,赵明脚步轻松地踽踽独行。
家的定义,在这一刻变得清晰——不光是相隔的距离,更在于心与心的相知和相互包容。
对赵明来说,红薯和糕点只是一个简单的礼物,却蕴含着深厚的情谊和家的温暖。
踏着月光回村的赵明心中已有了答案:不论世事如何变换,人和人之间的淳朴情感永远是世上最珍贵的财富。
他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走多远,这条通往家的路永远铺满了回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