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花税可计提,也可以不计提在实际缴纳时入账,实务中,为了避免计提额与实际缴纳额之间出现差额,一般在缴纳时一次入账。
(购入固定资产的印花税,因需要并入固定资产初始成本参与折旧,所以需要计提)01日常办公采购产生的“印花税”在办公用品的采购过程中,无论是通过网络采购产生的电子订单,还是大批量采购的采购合同,都需要缴纳印花税。
而对于面对面交易的办公用品购买,如超市购买或向个体工商户采购,则无需缴纳印花税。
印花税在会计处理上被视为采购成本的一部分,通常被归入“办公费用”这一会计科目。
具体分录如下:借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 办公费贷方:应交税费 - 应交印花税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清晰地反映采购成本和相关的税务责任,确保企业的财务记录准确无误。
【案例1】甲公司按照季度进行印花税的申报。
在2023年的第四季度,甲公司有三次采购办公用品的行为,全部通过网络进行,并生成了相应的电子订单。
在10月份,甲公司采购了价值1万元的办公用品;11月份采购了5000元;而在12月份,甲公司没有进行任何采购。
在申报2023年最后一季度的印花税时,针对采购办公用品的印花税为4.5元。
由于甲公司采用不预提的方式处理印花税,而是在申报时直接入账,因此对应的会计分录如下:借:管理费用—办公费 4.5元贷:银行存款 4.5元小蓝说重点:按季度申报的企业,采购办公用品的印花税的申报,会与买卖合同印花税申报一同提报。
由于办公用品数额太小,很多会计将买办公品产生的印花税,随同当期买卖合同印花税一起计入“税金及附加—印花税”内。
首先,这种入账是错误的。
其次,由于数额太少,一般这种错误不影响整体账务,也不会被罚款。
02购销过程中产生的“印花税”在实务操作中,印花税的处理方式因购销业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对于购入业务产生的印花税,通常将其计入采购成本;而对于销售业务产生的印花税,则会计入“税金及附加—印花税”科目。
值得注意的是,购销合同的印花税计税依据并不是实际购货量,而是以合同上的数额为依据。
这一规定确保了印花税的缴纳与合同法的相关要求保持一致。
关于印花税的计提与缴纳,实务操作中存在两种方式。
企业可以选择先计提后缴纳的方式,也可以选择不计提,直接在缴纳时计入相关科目。
为了便于核算成本,很多企业倾向于在采购环节对印花税进行预提,而在销售环节直接缴纳并计入“税金及附加—印花税”。
【案例2】在2023年12月份,甲公司进行了一系列采购和销售活动,并签订了相应的合同。
根据合同条款,采购合同的价款为20万元,对方公司将在6个月内分次交货。
同时,甲公司对外销售了10万元(不含税)的企业客户,销售合同金额为30万元。
针对这些经济业务,甲公司需要计算并缴纳相应的印花税。
具体分录如下:针对采购合同,印花税的计算依据是合同价款的0.05%。
因此,甲公司应缴纳的印花税为:借:销售费用—采购费用 1000(200000*0.05)贷:应交税费—应交印花税 1000针对销售合同,印花税的计算依据也是合同价款的0.05%。
因此,甲公司应缴纳的印花税为:借:税金及附加—印花税 1500(300000*0.05)贷:应交税费—应交印花税 1500小蓝说重点:采购商品或原材料形成的印花税计入采购费用。
以出售商品为主营业务,不从事制造生产的商贸企业,采购费用可以计入“销售费用”下。
由于印花税的金额很少,采购的商品,不必分摊印花税成本,直接计入印花税产生的当期。
03涉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印花税”出售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产生的印花税与销售货物的印花税处理方式类似。
具体来说,这笔印花税应当计入“税金及附加—印花税”科目。
在实务操作中,出售时可以选择计提印花税,也可以选择在实际缴纳时按当期缴纳额统一入账。
对于购入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印花税,这属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初始购入成本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这笔印花税是需要进行计提的,以确保相关成本的及时确认和核算。
【案例3】甲公司新购入一条生产线,其购入价款为300万元(不含税)。
根据相关规定,该生产线需缴纳印花税450元,其中减半征收额为225元。
此外,甲公司还支付了5000元的运费、3000元的安装费以及2000元的专业人员调试费。
为了使该设备能够正常运转,甲公司还聘请了专家对职工进行培训,并支付了1000元的培训费用。
针对上述经济业务,甲公司需要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具体的会计分录如下:1、购入时借:在建工程 300万贷:银行存款 300万2、计提印花税借:在建工程 450元贷:应交税费—应交印花税 450元3、支付运费借:在建工程 5000元贷:银行存款 5000元4、支付安装费用借:在建工程 3000贷:银行存款 30005、支付专业人员调试费用借:在建工程 2000贷:银行存款 20006、达到可使用状态时借:固定资产 3010450贷:在建工程 30104507、为使用该设备的职工培训费用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教育经费 20000贷:银行存款 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