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人们对于术本植物的芽在冬季休眠、春季觉醒的现象感到十分奇怪,于是科学家们就开始进行研究,最后发现一种抑制性物质能引起植物休眠,这种物质称为“休眠素”。
1965年阿迪科特等对棉花的大量落果进行研究,发现在棉蕾中有一种活性物质存在,促使棉花落果。
这种物质定名为“脱落酸”。
这种活性物质具有促进叶果脱落、诱导休眠、抑制侧芽生成、抑制种子的发芽、促进衰老、诱导开花等生理作用。
人们喷洒这种活性物质于黄瓜幼苗叶面,可使黄瓜增产25%。
如果在葡萄盛花前20天喷洒质量分数为0.05%的脱落酸,能使葡萄增产65%。
同样,它也能用于柑橘上,使柑橘增产。
1934年克劳克发现煤气会引起石竹花的茎花“困倦”。
以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水果栽培区把绿色的柠檬放在煤油炉加温的帐篷内,发现可以催熟,而改用暖气管加温则无催熟效果。
随后,有人证实了催熟物质是煤矿油气体未完全燃烧的物质,它与果实释放的气体乙烯相同。
人们继而发现,用极微量的乙烯可使柠檬在两周内变黄。
乙烯对番茄、香蕉、柿子等都是特别有效的催熟剂。
乙烯是气体,那末如何能使用它来催熟呢?1963年有人发现有一种化合物,名叫3-氯乙基磷酸可发生乙烯,我国称它为乙烯利,别名一试灵,是一种无色长针状晶体,当置于p>4的溶液中时,就分解释放出乙烯。
由于植物体液的pH>4,所以乙烯利进入植物体内就会逐步分解出乙烯。
它广泛地用于植物的脱叶、促进开花成熟、打破休眠,并能增加橡胶、松脂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