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建设水平,营造有品质、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推进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召开“社区事·大师做”项目终期成果专家评审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倪阳三位专家对10个市级示范项目设计的最终方案进行评审。
今年的“社区事·大师做”项目紧紧围绕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选取口袋公园、垃圾收集站、变电站、小学、幼儿园等具备较高市民关注度的项目类型,邀请国际著名建筑师矶崎新+胡倩、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周恺、胡越等10位国内外顶级大师主持设计,对项目进行高水准设计和全流程技术把控,打造110千伏锦汉变电站、沥滘水上消防救援站、桥西地块配套小学、沙河涌桥等一系列优秀设计作品。
小微空间、闲置用地焕发新生本次示范项目设计直面城市规划管理建设中的难点工作,许多因用地条件有限,设计需求较高的项目,设计师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和创新的设计理念被重新勾勒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内。
如东苑幼儿园用地面积仅为1800平方米、110千伏锦汉变电站项目用地面积仅为1793平方米、桥西地块配套小学项目项目用地面积仅为3840平方米。
桥西地块配套小学设计效果图位于海珠区广州大桥西侧的桥西地块配套小学项目在高度建成开发的环境中显得格外局促,项目用地面积仅为3840平方米,为一块被高层住宅区包围的边角闲置用地,难以满足项目12班标准小学的用地规模需求。
胡越大师团队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通过设置下沉庭院、屋顶跑道、球场、景观栈道、风雨操场等打造多样性的活动空间。
同时,通过围墙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等手法,弱化空间割裂感,对闲置用地环境景观进行统一设计,以富于游戏性和学习性的绿化种植,寓教于乐,使学生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获得一个舒适开放的趣味活动空间,让城市“旮旯”变身活力场所。
110千伏锦汉变电站项目110千伏锦汉变电站项目位于广州地铁2号线和驷马涌上方,用地小,限制条件多。
矶崎新&胡倩大师团队通过在基地上方建设2.1米高的不规则几何形结构转换平台,在平台四周形成绿坡,绿坡相互交错组合形成一个几何折面坐台。
进而在坐台上布置长方形建筑形体,通过临街面的玻璃幕墙,将电能量以光影的形式展示给公众,充分展示出“电-光-影”的魅力,让城市“旮旯”变身网红打卡空间。
为特殊群体创造美好家园今年示范项目不仅聚焦于普通市民群众,“社区事·大师做”接力保障,首次关注消防队伍、环卫工人这一同老百姓贴得最近、联系最紧、始终奋战在人民群众最需要地方的特殊群体,邀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周恺、广州市竖梁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宋刚,为其量身订造工作和生活空间。
沥滘水上消防救援站设计效果图沥滘水上消防救援站项目邀请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周恺,为消防人员量身订造训练和生活空间。
项目位于海珠区新光快速路以东,紧邻珠江后航道,拥有珠江一线景观视廊,同时地处广州城市新中轴线(珠江新城)南延段,为市级消防水上训练中心及特勤消防站。
项目用地面积7361平方米,存在河涌、绿线等退距要求,空间局促,在有限的用地条件下,周恺大师团队通过精细化设计和合理的功能布局,最大程度为场地配备水上训练池、环形跑道、训练塔、训练跑道、消防车回车场等必需功能空间。
广船一期341地块垃圾收集站项目位于荔湾区芳村大道南40号,周边缺乏环卫工人休息处和办公区。
宋刚团队基于重建广船垃圾站场地特质、解决场地问题和激发场地活力三条策略,结合自然光线的流动性与建筑材料,建立外延式垃圾站,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为环卫工人增加与自然联系的半开放休憩空间。
空间品质再提升 促进城市“逆生长”除此之外,今年开展了多个城市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的改造提升项目,如石马村村民广场、广东育才幼儿园二院建筑、寺右新马路沙河涌桥等,邀请易兰(北京)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陈跃中、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沈康、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韦宏等对项目进行操刀。
以“绣花功夫”微改造设计策略,对广场、建筑、景观桥梁等进行高水准设计,带动城市空间品质再提升,促进城市“逆生长”。
寺右新马路沙河涌桥改造效果图广东育才幼儿园二院建筑改造效果图石马村村民广场位于白云区石马桃园南东街、德圣居委附近,村内公共空间碎片分散,古村内部基础设施缺乏。
陈跃中大师团队充分考虑村民日常活动所需,以洪圣古庙周边微空间提升改造为切入点,根据历史保护遗迹和一级保护街巷,梳理一条传统古村落游线。
进而通过对空间更新改造和现代手法的演绎,将石马的雅集文化融入场地中,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和文化的公共空间,让其人文历史底蕴重新焕发光彩。
石马村村民广场设计效果图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 穗规资宣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 穗规资宣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