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刚芦花名声远逊于李白、杜甫的唐代诗人雍裕之有《芦花》一诗传世: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我记忆中的崇明岛,除了农田和农家之外,便是一片又一片苍茫的大芦荡。
芦苇是古老且生命力极强的植物,有发达的茎干,独立,中空,叶片披针状线形。
夏日,其茎部上端开圆锥状芦花,花色青灰,起初微微下垂,略显羞涩。
秋末开始,芦花变为雪白,昂首而立。
于是,大芦荡中有无边的白花随风起伏。
也有沟边路旁零星的芦苇,举白色花,独立旷野。
我对芦花最深刻的印象,来自品元伯。
每年冬天来临之前,芦花飞雪时,他都会采摘一堆芦花,编织成芦花靴——乡人俗称“芦花婆鞋”。
这鞋穿起来柔软而暖和,品元伯说:“芦花婆鞋是半个娘子呐!”他还告诉我,芦苇是在盛夏七月开花的,花期至十一月,它们吸收了多少太阳的光和热!整个冬季,除去雨天,品元伯都穿着一双芦花婆鞋。
我曾试着穿过一回他的芦花婆鞋,小脚伸进去,空空荡荡,却温暖异常。
品元伯答应给我编一双小号的芦花婆鞋,却被我母亲阻拦了:“小孩子火气大,用不着。
”最早写芦苇的,应是《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中华民族是诗性的民族,《诗经》便体现了这一点。
芦苇大量生长于江河入海口处的沙洲,沙洲间有塘沟相隔,两处沙洲上劳作的男男女女,可相望,可挥手,可眉目传情,是以“在水一方”也。
几千年来,芦苇和芦花都为诗人所爱,许多诗句得以传世。
我在芦苇丛中长大,我心中最早的诗意便来自摇曳的芦苇和如雪的芦花。
对我来说,大芦荡非仅乡愁。
写《艾青传》时,我曾探求过“火把”一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