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榻是过去的一种家具,随着社会发展、习惯改变,它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一般人都知道榻是用来休息或睡觉的,但并不都清楚它与床到底有什么区别。
在见识清代初期的黄花梨四面平箱型榻之前,先了解一下榻为何物是有必要的。
和床相比,榻矮而窄,仅供一人独睡。
从形式上看,座面上无围无柱的卧具叫榻。
榻一般分有束腰和无束腰形制,四足榻最为常见,也有台座式榻。
从功能上讲,榻是用来小睡、休憩的,因此可坐可卧,也可以斜靠。
既然不是晚上睡觉使用,所以榻一般并不放在卧室里,而是摆在书斋、茶室,甚至花园、亭榭这样需要临时休息的地方。
可以说榻没有固定的场所,根据需要移来移去也是经常的事儿。
大家都知道动词“下榻”的意思,历史典故是这样的: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诚邀某高士相见请教,为表恭敬,特在家中设一榻。
每次高士前来,便将榻放下来留宿夜谈;高士走后,再将榻挂起。
由此可见榻为移动式小床,把榻放下来也就衍生成了贵宾住宿的意思。
言归正传。
箱型榻是台座式的一种,传世至今的台座式榻本来就少,黄花梨材质的更为罕见。
《明式家具研究》收录了四款榻,均为四足或六足落地形式。
王世襄先生在书中这样介绍“台座式平列壶门的榻,在明清画中虽能看到,实物则有待发现”,由此可见这只清初黄花梨箱型榻是何等的稀有珍贵。
一款特别的榻,四面平箱型且下设龟足台座式榻源于古代壶门床,从顶部转至侧面,便进入了集中装饰的区域。
沿着榻床长边,中间增设两根立柱,除了起支撑作用,还将狭长的侧面间隔开来。
立柱两端以格肩榫与上下相连,锼出弧形,与边框构成三块圆角的长方形空间。
清代初期传世至今的这只黄花梨四面平箱型榻床保存完好,将明清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家具风貌及制作工艺等历史信息,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此榻长203宽67高45厘米,与普通单人床尺寸相当。
榻体为四面平箱型结构,与古代图画中常见的台座式榻十分相似。
四面平器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