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著名的崂山景区内,一家公墓非法扩建占地近千亩,售价动辄数十万元。
这家太平陵公墓的法人代表身份敏感,相关监管存疑。
事出有因,监管失责,问题背后还有更深层的社会考量。
公墓规模巨大,售价高昂太平陵公墓位于青岛崂山景区范围内,1996年核准面积仅87亩。
但实际占地达900多亩,为原审批面积的10倍以上。
价格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核心区域一坟售价可达27万元。
对比同地房价,一套普通住宅约60-80万元,此房可居住100年,而一坟仅使用20年。
票价之高,堪比豪宅。
如此高价,吸引大批市民购买。
扫墓者反映,每来一次,都可看到新开发的成片墓穴。
部分墓主直言,越晚买越贵,像竞拍房屋一般抢购。
对死者冥福的追求,与墓主的投机心理交织,成就这个遍布山间的高端公墓王国。
在华阴社区,不少普通老百姓家境一般,哪里具备购买太平陵公墓的消费能力?村民称,很多人都是跟风购买,要么是子女游子回来购置。
对于一坟几十万元的天价,村民感叹无力承担。
一位老者说,孩子不愿意我在村里埋葬,非要花大价钱在太平陵买位置。
法人代表身份敏感太平陵公墓的运营主体,是以村集体企业方式成立的太平山公益服务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兼大股东杨某,正是该公司所在华阴社区的居委会主任。
一个居委会主任,同时经营遍地高价墓穴的公墓公司,身份敏感性不言而喻。
公墓运营期间,杨某及其公司多次遭处罚。
2017年,因非法占地被罚80多万。
2023年11-12月,又被开出3份罚单,共计900多万元,直接点明其非法建设墓地、非法占用集体土地等行为。
即便多次被罚,公司仍在持续新开墓地以获利。
恶性循环中的监管,何以屡禁不止?作为居委会主任,杨某有责任维护村民利益。
但其经营的太平陵公墓,却严重破坏了崂山景区生态环境。
对居民而言,这不仅是环境的损失,也是权利的被侵害。
村民质疑,杨某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才长期逃避处罚。
监管存疑,问题背后还有更多考量对一家规模巨大的公墓,仅处以经济处罚,显然难以收阻吓作用。
且墓地毁林后,植被恢复需百年之久。
一旦破坏,千古绝景即难再现。
但长期监管失责,也有其原因。
一是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发展的考量。
墓地带来的收入,吸引各方视而不见。
二是公墓运营方利用身份影响当地决策。
居委会主任的双重身份,增强其谈判能力。
三是监管部门人手不足。
对一个辽阔山区,缺乏足够监管力量。
太平陵公墓扩建问题,监管存疑,改革还需从根本着手。
山东省可考虑设立跨部门的专项督查组,遏制景区违法建设。
加大对公墓、林业主管部门的问责力度。
增设景区巡查岗位,实施例行检查。
引入公众监督,建立举报奖励机制。
立法禁止类似情形再次发生,保护风景名胜。
各地还应汲取教训,避免公墓建设损害生态。
可推广环保型葬法,降低对土地的占用。
引导居民文明安葬,改进传统墓制观念。
让生者死者和谐共生,共享山水,实现生态文明。
公墓扩建争议多年,监管存疑原因分析太平陵公墓违法扩建的问题,从2006年开始,时间跨度超过十年。
历年来,村民多次举报无果,监管部门也多次处罚,但扩建速度丝毫未减。
问题反复发酵,监管为何屡禁不止?监管执法存在盲区问题的根源在于,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公墓占用林地,应由林业部门监管;涉及土地使用权属,则由自然资源部门管理。
各自为政,形成监管的真空地带。
法人代表又身兼要职,获得空间利用监管盲区进行违法建设。
经济利益驱动扩建泛滥在利益的驱动下,公墓运营方不惜违法扩建。
每售出一坟地,即可获得数万元的利润。
罚款对其影响有限,远低于通过扩建获取的收益。
处罚不力,导致违法行为反复发生。
公众参与监管的制度性不足问题持续多年,公众监管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诸如举报无门、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严重制约了社会监督力量的发挥。
没有外部监督的制衡,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完善监管体系 净化生态环境针对太平陵公墓问题,有必要从制度上加强监管,遏制破坏行为再次发生。
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协同监管。
组建惩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专项督查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
健全责任追究和问责制度,震慑违法行为。
对监管不力的部门和人员进行通报、约谈,依法予以处分。
提高违法成本,大幅增加处罚力度。
现行处罚明显过轻,不能达到威慑效果。
应针对破坏程度,足额处罚。
鼓励社会监督,建立公众举报机制。
设立环境保护举报热线,并给予举报有效信息者一定报酬。
加强景区巡查力量,确保监管到位。
应配备专职巡查员,实地查看重点区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只有从制度和法规层面入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才能遏制类似破坏环境问题再次出现。
让我们共同守护珍贵的生态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