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点降水法是在基坑开挖前,预先在基坑四周埋设一定数量的滤水管(井),利用抽水设备从开挖前和开挖过程中不断地抽水,使地下水位降低到坑底以下,直至基础工程施工完毕。
井点降水的方法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各类井点适应土层的渗透系数,降低水位深度参照表1.2.1(1)轻型井点轻型井点是沿基坑四周每隔一定距离埋入井点管(下端为滤管)至地下蓄水层内,井点管上端通过弯联管与总管连接,利用抽水设备将地下水从井点管内不断抽出,使原有地下水位降至坑底以下。
如下图1.2.10所示:图1.2.10 轻型井点全貌图1) 轻型井点设备轻型井点设备主要是由井点管、滤管(图1.2.11)、集水总管及抽水机组等组成。
井点管:井点管直径为38~50mm、长为5~7m(一般为6m);下端配有外径38~51mm,长1.0~1.2m滤管;滤管上的滤孔面积占表面积20%~25%;下端为铸铁头。
集水总管:集水总管为内径127mm的无缝钢管;每段长4m,上面装有与井点管连接的短接头;接头间距0.8m、1.2m、1.6m、2.0m。
图1.2.11滤管构造1— 钢管;2—管壁上的孔;3—塑料管;4—细滤网 5—粗滤网;6—粗铁丝保护网;7—井点管;8—铸铁头 图1.2.12干式真空泵工作原理1— 滤管;2—井点管;3—弯联管;4—集水总管;5—过滤室;6—水气分离器;7—进水管;8—副水气分离器;9—放水口;10—真空泵;11—电动机;12—循环水泵;13—离心水泵 2)轻型井点布置① 平面布置基坑宽度小于6m,降水深度不大于5m,单排井点布置在地下水流上游;基坑宽度大于6m或土质不良,双排线状井点,布置在地下水流上游;基础面积较大,环形井点,并在四角加密;井点管距井壁边缘保持在0.7~1m,间距一般为0.8~1.6m。
根据基坑(槽)形状,轻型井点可采用单排布置、双排布置、环形布置,当土方施工机械需进出基坑时,也可采用U形布置,如下图1.2.13图1.2.13 井点的平面布置 a)单排布置;b)双排布置;c)环形布置(d)U形布置② 高程布置轻型井点的降水深度,在井点管底部(不包括滤管)处,一般不超过6m。
对井点系统进行高程布置时,应考虑井点管的标准长度,井点管露出地面的长度(约0.2~0.3m),以及滤管必须在透水层内。
井点管的埋设深度H1,(如上图),可按下式计算:单层轻型井点系统所能降低的水位,一般为3~6m。
当用一层轻型井点达不到降水深度要求时,可采用二层轻型井点(图1.2.14),即先挖去第一层井点降水后所排干的土,然后再在其底部装设第二层点。
图1.2.14 二层轻型井点1-第一层井点管;2-第二层井点管;3-原地下水位线;4-降低后的地下水位线3) 轻型井点计算轻型井点的计算内容:涌水量计算;井点管数量与间距确定;抽水设备选择等。
井点计算由于受水文地质条件和井点设备等许多不易确定的因素影响,目前计算出的数值只是近似值。
井点系统的涌水量按水井理论进行计算。
① 水井的类型水井根据其井底是否到达不透水层,分为完整井与非完整井。
井底到达不透水层的称为完整井;否则为非完整井。
A 无压完整井-井底到达不透水层,且地下水无压力(图1.2.15a);B 无压非完整井-井底未到达不透水层,且地下水无压力(图1.2.15b);C 承压完整井-井底到达不透水层,两不透水层间为有压地下水(图1.2.15c);D 承压非完整井-井底未到达不透水层,两不透水层间为有压地下水(图1.2.15d)A 无压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图1.2.16 无压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简图(a)基坑远离地面水源;(b)基坑近河岩;(c)基坑位于两地表水体之间;(d)基坑靠近隔水边界根据基坑是否邻近水源,分别计算如下:(a)基坑远离地面水源时(图1.2.16a)B 无压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图 1.2.17 无压非完整井涌水量计算简图(a)基坑远离地面水源;(b)基坑近河岸,含水层厚度不大;(c)基坑近河岸,含水层厚度很大C 承压水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图 1.2.18 均质含水层承压完整井涌水量计算简图 (a)基坑远离地面水源;(b)基坑近河岸;(c)基坑位于两地表水体之间 D 承压水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