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根橡皮筋拧成麻花再松开,会发生什么变化?皮筋还是那根皮筋,但扭曲-释放的过程,其实伴随了橡皮筋的放热与吸热。
正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热量变化过程,让南开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的合作研究团队找到了更高效的制冷方式。
在发表于《科学》杂志的最新研究中,他们验证了“扭热效应”的制冷潜力。
或许,未来的冰箱使用的将不再是制冷剂,而是一根根被扭曲的线绳。
制冷难题还记得中学物理中冰箱制冷的原理吗?冰箱的制冷过程是一个卡诺循环,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制冷剂:低温的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冰箱中的热量并汽化;蒸汽进入压缩机,被压缩成高压气体后排出;高压气体进入冷凝器,凝结成高压液体;液体流经膨胀阀时压力降低,进入蒸发器。
以上4个步骤周而复始,实现了冰箱内部的制冷。
这样的制冷剂,同样用于空调等制冷设备。
但是,这个被广泛使用的制冷过程却存在固有的问题。
液态制冷剂的卡诺效率只有60%左右,因此制冷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全球20%的电能,都用在了冰箱及空调制冷上。
此外,目前的制冷工艺还释放了大量温室气体;一旦制冷液泄露,更会直接威胁到生态环境。
是时候想办法抛弃液态制冷剂了。
寻找更加高效、环保的制冷方式,已经成为众多研究团队探索的目标。
一个候选方向是固态制冷,包括电热效应、磁热效应等,即通过固体材料状态的变化来改变环境温度。
而最具希望的固体制冷手段,则是弹热效应。
1805年,英国实验哲学家约翰·高夫(John Gough)首次观察到(准确地说,是感受到)弹热效应。
高夫在幼年时因感染天花而失去了视觉,但这也赋予他更敏锐的感知能力。
他在拉伸橡皮筋时发现,如果在嘴唇跟前拉伸橡皮筋,嘴唇可以感受到空气的升温;而当橡皮筋弹回,嘴唇感受到的则是一丝凉意。
就这样,高夫发现了该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多年后,著名物理学家詹姆斯·焦耳(James Joule)进一步确认了弹热效应,该现象也被命名为高夫-焦耳效应。
不过,尽管基础理论早在200多年前就已经诞生,但基于弹热效应的应用却并不常见。
通过橡胶或其他弹性材料制冷的卡诺效率只有32%,这显然不能令人满意。
而且,要通过弹热过程产生显著的热量变化,则需要将材料拉伸到足够的长度——例如,一根橡胶绳需要被拉长6~7倍,这使得科学家难以研制出小型、高效的制冷装置。
从弹热到扭热怎样在弹热装置的基础上,打造更加实用的制冷装置?南开大学的刘遵峰团队想到了拉伸之外的另一种变化——扭曲。
接受采访时,刘遵峰教授介绍了灵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