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农民生活在土坯房里,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
土坯房,是农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
时代已变,土坯房已经成为时代的淘汰品。
现如今,走进各个村里,都还保留着一些土坯房,但大多已经荒芜破败。
那些年,土坯岁月是中国上个世纪六七八十年代农村生活的一种生动描绘,在那遥远的时光里,土坯房犹如一颗颗散落的明珠,点缀着乡村的土地。
这些简陋的房屋,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变迁。
将生活的点点滴滴镌刻在我们心中。
农村不缺土,家家户户离不开土,黄土路、土墙、土炕、土坯房……全是土。
吃土、盖土、睡着土,土是好东西。
那时候的孩子被称为“泥娃子”,浑身沾满土的他们反而很健康,因为接地气!反观现在的孩子们,浑身上下干净的很,却经常小病不断,这是富贵病,实际上是失去了大自然之灵气,不接地气是不好的现象,乡土乡土,不能没有土。
现如今的农村,已经几乎没有人住这土坯房了,土坯房已经被一座座洋气的砖混小楼房所替代,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绝不会忘了那难忘的土坯岁月。
渐行渐远的土坯岁月,经常在心里想起,乡亲们用双手亲自垒盖的土坯房,饱含了他们的勤劳和智慧。
这些土坯房、土院落,是力量与技术的融合,更是朴素乡情与淳朴民风的见证。
可惜的是那时候没有相机,未能将那段温柔的土坯岁月留作影像。
如今科技发达了,农民自己也有了手机,镜头却只能记录一座座荒芜倒塌、,失去灵魂的残屋。
这一片片曾经咱们农民生活过的土地,逐渐被历史所遗忘。
残破空荡荡的房屋,如今看不到一个人,满目疮痍,只剩回忆!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这一座座老建筑伫立在风雨中,也将会慢慢坍塌,随着那些尘封的故事一起烟消云散!走进这一座座无人居住的土坯房里,似乎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场景:土墙上挂着一串串金黄色的玉米,土院的梨树上结满了大黄梨,家里的老母鸡刚在鸡窝里下了蛋,院里石头上正坐着爷爷拿着大蒲扇,饥渴难耐的我在水缸里喝了一瓢冷水再吃梨。
瞬间又拉回到了现在,原来一切都成为了故事,成为了回忆。
那段渐行渐远的土坯岁月啊,你们是否会常常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