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北京地铁建设尖兵—记我们铁道兵战士在北京地铁建设中的感人故事

发布:2024-06-17 浏览:40

核心提示:北京地铁建设的尖兵 一一记我们铁道兵战士在北京地铁建设中的感人故事 謹以此文纪念我军建军94周年 作者:孙树林 北京地铁建设的尖兵  一一记我们铁道兵战士在北京地铁建设中的感人故事謹以此文纪念我军建军94周年  由我们铁道兵十二师承担施工的北京地下铁道工程,从1965年7月1日开工到现在过去56年了。几十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说北京地铁工程的建设突飞猛进,目前已经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轨道交通网,它的作用也由当初的国家战备之需,已变成首都人民出行和公交一样成为首选。当您乘坐今天这样快捷、

北京地铁建设的尖兵 一一记我们铁道兵战士在北京地铁建设中的感人故事 謹以此文纪念我军建军94周年 作者:孙树林 北京地铁建设的尖兵  一一记我们铁道兵战士在北京地铁建设中的感人故事謹以此文纪念我军建军94周年  由我们铁道兵十二师承担施工的北京地下铁道工程,从1965年7月1日开工到现在过去56年了。
几十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说北京地铁工程的建设突飞猛进,目前已经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轨道交通网,它的作用也由当初的国家战备之需,已变成首都人民出行和公交一样成为首选。
当您乘坐今天这样快捷、舒适的地铁列车,可曾想到当初建设北京地铁的艰辛吗?可曾想到为北京地铁建设做出过贡献的铁道兵吗?当年他们像尖兵那样,敢于迎着困难上,艰苦奋战,克坚攻难,到1969年仅用四年时间就按期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他们修建我国第一条地下铁道一一北京地下铁道一期的建设任务,1979年完成地铁二期的建设任务,为我国国防和首都建设建功立业。
本人作为建设北京地铁的铁道兵一员和亲身经历者,对其中许多感人故事,至今都难以忘怀。
本文想把本人所在的 五十七团在地铁施工中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的一些故事讲给大家听。
以此表达对我们铁道兵战士的敬意。
北京地下铁道工程是毛主席党中央批准修建的。
毛主席亲自为此做了“二、四”批示。
1965年7月1日,北京地铁在八宝山白果树旁举行开工典礼。
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参加破土动工仪式。
从此,拉开了北京地铁建设的序幕。
同一天上午,在玉泉路北侧的解放军政治学院(后改为国防大学)礼堂召开了有参施部队干部参加的地铁工程动员大会,我和我们团政治处的干部参加了这个大会。
会上听取了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军队总参谋长罗瑞卿、北京军军区司令员楊勇(北京地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的讲话。
他们对修建北京地铁的重大意义、尤其战备意义以及建设过程中注意的问题提出要求。
我记得比较清楚而至今难忘的是彭真在讲话中讲到,“我们对地下的情况不了解,我们不是土行孙,没有他那种钻到地下的本事”。
由此引起我们施工时对地下复杂情况的重视。
铁十二师是由铁道兵各部队抽调组建的。
我们从东北大兴安岭调入北京的原三师十二团扩编为12师的57和58两个团,另有56、59团,共四个团担负施工。
其中58团在1965年下半年奉命去抗美援越,1975年回国。
我们团从1965年“七一”开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地铁一度停建的这十五年多时间,一直奋战在地铁建设的工地上,先后完成了一期工程从八宝山至万寿路以远,古城至苹果园以及古城车辆段;二期工程阜成门至西直门再到积水谭桥段以及太平湖车辆段等施工任务。
故事一:干中学,学中干,白果树旁摆战场 面对第一次承担地下铁道且是我国第一条地下铁道修建的艰巨任务,在没有先例、缺乏经验的情况下,我们铁道兵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迎着困难上,像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那样,坚持从地铁施工中学习施工,从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提高修建地铁的本领。
修建地下铁道,首当其冲的是地下水的解决。
地基开挖前必须先沿着要开挖的基坑两侧进行打井降水作业。
团里把此项重任交给了九连。
还有由于当时我国采用明挖方案修地铁,为确保施工安全,开挖土方施工需在基坑两边放一定比例的边坡。
宽阔地带放边坡比较好做到。
但如果基坑两旁遇有高楼大厦等建筑物影响放边坡比例要求,在不动这些建筑物情况下,就需要采用打钢桩护坡方法,既保证这些建筑物安全,又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团里把打钢桩任务交给了十四连。
战士们没学过这些打井降水和打钢桩的技术,团里便从地方请了一些有打井降水、打钢桩经验的老工人,教战士们学习这两门技术。
这两个连的战士们拜团里请来的老师傅为师,勤学苦练,在白果树旁摆开了热火朝天练兵的战场。
师傅们手把手地教,战士们虚心刻苦地学。
经过较短时间学习培训,很快掌握了这两种专业作业的技术。
为了地铁施工工期的需要,他们在老师傅指导下开始从白果树向东展开作业。
操作逐渐熟练以后又分为三班倒作业。
整个工地响遍了打井机的隆隆声,打桩机汽锤打钢桩的叮当声。
九连做到了地铁修到哪里,先把打井降水作业进行到哪里。
十四连做到了凡是需要打桩护坡的地段,他们都及时把一根根钢桩打到地下去,搞好护坡,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他们被称为地铁施工的开路先锋。
故事二:明挖法施工闯难关 “七一”开工后,有一天铁道兵兵部组织参施部队干部在礼堂观看了苏联、法国用暗挖法修建地铁的电影记录片。
我们看后很受启发。
他们很早都掌握了暗挖法施工技术,在一百多米或几百米深的地下用盾构机技术进行地铁施工。
可我们国家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有限,没有暗挖法施工的盾构机和技术,只能采用明挖法进行施工。
明挖法也叫浅埋法,它和暗挖法相比较不用钻洞,而是从地上往地下进行土方开挖即所谓的大开槽儿,然后再进行结构施工,最后再进行外防水和砌保护墙、回填土及地面防爆层混凝土浇注。
首闯土方开挖关。
按照北京地铁安全的需要,一般土方开挖从地面到结构底层的深度在20米左右。
这样,能否较快完成大量土方开挖就成了地铁施工的关键一环。
当年我团负责从八宝山往东到万寿路施工。
最早开挖的一段是八宝山到玉泉路。
这时施工的机械化程度比我们在大兴安岭靠人抬肩扛的那个时候比,是好了很多。
但和几十年后的现在比,当时还是比较落后也比较艰苦的。
挖土虽然有了挖土机,但它是国产的正铲挖土机,运转起来比后来的反铲灵活性差。
推土有了推土机,但离不开人工配合。
需要人工修整边坡及配合挖土机作业平整好地基,为打混凝土垫层创造条件。
要把大量开挖的土石方运出去也非易事。
1965年11月份我当青年干事后,团政治处领导让我到工地政工组,我们一共四个人负责开展施工现场的宣传鼓动工作,办起了工地流动广播宣传车,宣传施工中的好人好事,鼓舞士气。
当年工地热火朝天大干苦干的场景,至今都不时浮现在我眼前。
一台正铲挖土机不停地在挖土,将一铲铲土装上汽车。
当时土方运输除用解放牌自动倾卸汽车拉外,还一度在玉泉路北侧用火车拉土,即从玉泉路北边修了一段临时铁路。
从基坑底下用皮带输送机将一锹锹土输送到火车上并拉走。
这样施工速度很慢,满足不了设计工期进度的要求,所以此后再没使用。
而是通过增加挖土机械和拉土车辆及三班倒作业,提高开挖和运输能力,多拉快跑,促进土方开挖不断向前进展。
1970年部队从日本购进了一批五十铃自动倾卸车,它不仅装载量大,而且跑得快。
这时汽车运输由一个连扩大为两个连即十五连(国产自动倾卸翻斗车)、十八连(进口五十铃车)。
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
虽然,地下水大部分通过抽水机从埋设的管道排走,但也有时基坑里仍有一些积水排不干。
战士们就在基坑两侧挖小排水沟,把水引到排水沟再用潜水泵抽走。
由于北京地下结构沙石多,土方开挖中常遇到流沙层,地下水量大且很难制止住,影响施工进度。
为此,他们在挖的排水沟基础上又挖了积水坑,把水引过来集中抽走,确保地基无水达到打垫层的要求,然后再想办法把积水排干,使工程进度不受大的影响。
这种情况在地铁一、二期施工都遇到过,成为施工的“拦路虎”,但都被解决了。
前面讲过因地铁两旁遇有高楼大厦等建筑物,不能满足明挖施工放边坡的要求和确保建筑物安全,打桩护坡就成了关键一环。
十四连不分昼夜进行打桩作业,保证了打桩任务的完成。
打桩前,他们为了掌握地下复杂情况,防止原有地下管网被打坏的问题,采取打桩前先挖探沟的方法,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勇闯结构施工关。
结构施工是地铁施工的最重要、最关键环节。
衡量地铁施工进度快慢,关键看你成洞多少,它是按延米来计算的。
为此,团领导在抓土方开挖的同时,也狠抓了结构施工。
做到土方开挖完成一段,即着手组织结构施工一段。
这样,就自然形成了结构赶着土方开挖走的局面。
地下铁道工程当时是我国重要的战备工程。
施工中认真贯彻毛主席“二、四”批示,把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贯穿在地铁施工全过程。
地铁结构的复杂性,质量标准之高,施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但铁道兵战士在施工中做到了精心施工,严把质量关不放松。
从部队各级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到每个战士,层层责任明确,各负其责,各尽其职。
除技术干部做好技术交底,质检人员督促检查外,团里还在连队一级从战士中培养小技术员,帮助做好现场技术指导。
在整个结构施工中,从打混凝土垫层,铺设油毡和沥青防水,然后再抹水泥沙漿,然后在其上面绑扎钢筋、支立模板和浇注混凝土,通过养护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后再在外面刷沥青、铺油毡,然后砌砖保护墙以及回填土。
两段结构之间伸缩缝用橡胶止水带封闭相连接。
为保证结构质量,战士在施工中必须严格按设计技术标准去做,钢筋不能漏绑,模板支立必须牢固不能跑模,浇注混凝土不能漏震。
所有这些都不能有丝毫马虎,处处做到精心施工,严把质量关。
值得指出的是那时施工工艺比不上今天这样先进,各工序施工中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
这里仅举以下三例:担负绑扎钢筋任务的连队,把加工好的钢筋运到工地,然后由战士一根根或一梱捆扛到作业面再进行绑扎。
支立的模板,是用木材根据设计尺寸人工加工而成。
洞内支撑靠杉木杆加固。
灌注混凝土开始靠滚简式搅拌机现场搅拌,远不能满足大量混凝施工的需要。
之后,团里建立了混凝土搅拌站。
用解放牌自动倾卸汽车将搅拌好的混凝土,一车车拉到工地。
战士们再用铁皮做成的滑槽,把混凝土从基坑上边一点点滑到下边结构施工的作业面,最后用振捣棒震捣。
我在卫生队当指导员时,1979年在地铁二期西直门段施工时,曾带队参加义务劳动协助连队用滑槽往基坑输送混凝土的劳动,亲身感受到地铁结构施工的不易,尤其是混凝土施工的艰辛。
地铁工程施工是野外作业,战士们在施工中夏战酷暑冬冐严塞。
夏天高温炎热季节,在又闷又热的基坑里作业,加上浇注混凝土散发出的热气,使人汗流满面甚至难以忍受。
有的战士背上晒出了泡。
冬天北京风沙大,刮起大风弥漫整个基坑,寒风刮起的沙子打在人的脸上针刺一样疼。
战士们没有叫苦的。
有人可能问,难道他们不知道苦吗?我说,我们的战士怎么不知道苦呢?他们知道苦,但他们更懂得他们今天吃的苦,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
当时在修建地铁中,战士们常用这两句话鼓励自己,就是: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的老前辈。
整个地铁的施工就是这样一米一米地前进,一段一段地建好成洞的。
大概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在建筑施工中实行以钢代木,不再用木材做模板和支撑,才有了钢模板和钢管做支撑。
混凝土施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有了比较现代化的所谓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和混凝土输送泵及混凝土搅拌车。
现在回想起那个年代我们的战士付出那么多艰苦劳动是多么了不起啊!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开始施工那段时间曾以连队为单位,组织各工种展开作业。
后来实行专业施工作业法,即把连队分为钢筋、木工和混凝土作业连队,团里专门成立钢筋加工连,并注重各专业互相协调配合。
有力促进了施工进度。
除前面讲到结构施工各工序的不易外,我想多讲几句担负防水作业的三连的故事。
在防水材料的沥青没有现在这样先进加工技术,而是全靠人工劳动来完成的那个年代,是多么的艰难。
我常看见他们在基坑附近支起大铁锅熬沥青的情景。
战士将一块块沥青放在锅里,锅下面两边是用砌起来的砖做支撑的灶膛,锅下面是燃烧的劈柴喷着大火,上面是熬制沥青散发出的熏人的气味。
听说锅里熬化的沥青有几百甚至上千度高温。
它属于有毒有害作业,为了防止熬制沥青中毒或被烧烫伤,连队给战士发了口罩和橡皮手套。
不仅如此,要将一桶桶刚熬好的沥青人工拎到结构防水作业面上去,通过人工刷好沥青后再铺油毛毡。
那个年代地铁结构防水施工就是这样一点点完成的。
三连做到了结构施工到哪里,防水施工做到哪里,战士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做出了无私奉献。
故事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作用,青春年华做奉献 在北京地铁建设的整个过程,坚强有力的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保证作用。
早在1964年冬,部队在房山农村扩编整编和1965年入伍战士军训中,就着手进行了修建北京地下铁道工程的宣传教育。
不 队入城后还在团机关所在地进行了全团任务动员,就修建北京地下铁道的重大战备意义和现实意义及其担负的任务,做了动员部署。
三年后的1968年2月4日,在石景山体育场召开了有全团干部战士参加的纪念毛主席“二、四”批示发表三周年和工程任务总结动员大会。
大会上由政委做的动员报告和工程任务的部署两个文件,是分别由我和司令部生产股郭股长起草的。
全团上下形成坚定决心和信心,就是坚决完成毛主席党中央交给铁道兵修建北京地下铁道的光荣任务。
北京地下铁道在我们铁兵战士团结奋战、艰苦努力下,终于在1969年实现一期工程通车。
十年后,记得是1979年二期工程也实现通车。
至此,最早修建的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完工。
它凝聚了我们铁道兵战士多少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啊!它像一场接力赛那样,在15年间一批又一批铁道兵战士,在地铁建设战线上像尖兵那样不断接续前行,千千万万铁道兵战士把战斗的足迹留在了他们为之奋斗的工地上,辛勤的汗水洒在了北京城。
北京永远地留在了铁道兵战士的记忆中。
这当中最令感动的是1963年入伍的这批战士,从1966年被中央军委和铁道兵总部以铁道兵是特种部队为由把服役期限由三年延长到五年,他们绝大部分1968年复员时比其他年度入伍战士多干了两年,但他们无怨无悔,坚决服从了党的召唤和部队安排。
还有每年复员退伍的战土,用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叫走就走,叫留就留,表达服从部队需要之决心。
甚至有的战士辛辛苦苦修了几年地铁,复员回到偏僻的山村,很难再来北京看看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坐一坐他们亲手建成的地铁。
令我高兴的是近几年随着手机微信的出现,战友群的建立,许多分散在全国各地几十年没有联系的老战友们得以在群里相见,有的还得以在北京相聚。
他们来京首先想到的是去天安门照张相,坐一坐北京的地铁。
所有这些都令我非常感慨。
我永远忘不了修建北京地铁的那些艰苦岁月,忘不了为北京地铁建设无私奉献的我们铁道兵战士们。
写于2021年8月1日 于北京 作者介绍:本文作者孙树林,1963年2月入伍,196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铁57团一营文书、政治处青年干事、宣传干事、卫生队指导员、团政治处宣传股副股长。
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嘉奖。
1983年7月1日随部队集体转业在北京。
编辑:乐在其中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高山速降雪道冬季景观苗木防寒施工方案 下一篇:天燃气热水器选购注意什么 天燃气热水器的禁忌是什么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报价 装修网 装修风格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