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李冬花从我开始懂事,我家就有铜手炉。
它是清代中期的东西。
铜手炉它陪伴我长大。
我上小学、中学、高中、商校,每年冬天我都用手炉。
手炉有精美的雕工花子,小巧玲珑,方便携带。
记得上小学时,班上就我一个拿手炉,下课了,同学都围在我身边,享受热的温暖。
有一次下课,同学们都感觉很好奇,你用手一摸,他用手一摸,把手炉盖子打开,把我书和本子烧了个洞。
幸亏没有把人烧伤。
每次上学,妈妈都会给我把手炉盖子盖得严严的,她告诉我别随便打开盖子,冷了暖暖手,不要把手冻了就好。
妹妹、弟弟都沒有用过,它是我冬天专用的漂亮手炉。
妹妹、弟弟、妈妈给他俩带玉米芯火盆。
妈妈一直偏心我,因为我怕冷,学习得的奖状比他两个多得多,家里房子基本上都是我的奖状。
妈妈从来沒有打过我。
放学吃饭,我的馍馍不是夹白糖就是夹炼好的撒了盐的熟猪油。
我的火炉,妹妹弟弟也从来不用的。
这个手火炉跟随我半个世纪,至今还完整无缺地放在柜子里面。
它是我的贴心伙伴。
过去冬天,我也带它上班或下班。
这手炉是我家的传家宝,有我童年的往事和回忆。
它已经成了宝贝,况且满身工艺。
属于清代的工艺,很细腻,黄铜的材料也非常好。
金黄色,闪闪发亮,好象纯“金子”作的,让我手摸地光光熟熟的皮壳,真的是谁见谁爱。
作者简介:李冬花,民间收藏家,家忆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