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关于古代粮食的12个冷知识,皇帝也搞水稻研究(古代粮食种类)

发布:2024-06-17 浏览:31

核心提示:今天是世界粮食日,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从小也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吃上一口饱饭大概是自古以来人们最朴素的追求,也是幸福生活的最低标准。自古以来,从帝王将相到市井百姓,无不对粮食万分重视。但是下面这些关于粮食的冷知识,你都知道吗?古人一天吃几顿?古时候粮食没有现如今这么多,有口饭吃就很不错了。因此在早先,一天三顿饭是不存在的,一般都是早(午)饭和晚饭两顿。秦汉时期,虽然人们的生活程度逐步进步,一些低级官员和老百姓依然保持着一日两餐的习气。隋唐时期,生产力大幅提升,但一日两餐的习气并没有就此结束

今天是世界粮食日,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从小也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吃上一口饱饭大概是自古以来人们最朴素的追求,也是幸福生活的最低标准。
自古以来,从帝王将相到市井百姓,无不对粮食万分重视。
但是下面这些关于粮食的冷知识,你都知道吗?古人一天吃几顿?古时候粮食没有现如今这么多,有口饭吃就很不错了。
因此在早先,一天三顿饭是不存在的,一般都是早(午)饭和晚饭两顿。
秦汉时期,虽然人们的生活程度逐步进步,一些低级官员和老百姓依然保持着一日两餐的习气。
隋唐时期,生产力大幅提升,但一日两餐的习气并没有就此结束,并保持到了明清两代。
不过宋朝倒是例外,那时候的老百姓和当下一样,一天三顿,甚至晚上还可以来个夜宵。
古人什么时候吃饭?按时吃饭的习惯是从商朝开始出现的,毕竟那时粮食产量逐步提升,慢慢的大家就形成了按时吃饭的习惯。
农耕社会,古人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
所以古人吃饭的时间也和农田劳动时间基本匹配。
第一顿饭叫朝食,也叫食时,就是现在的早上7点到9点之间,这个时候吃完了就可以下地干活去。
第二顿饭叫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在下午3点到5点之间,一般会吃一些朝食剩下来的饭菜。
毕竟晚上主要是休息,不用怎么劳作,所以吃饭就显得随意一些。
古人一天到底能吃多少?《汉书》中记载,一个普通成年人的饭量约为一天五升,大约是1.7斤米。
打仗的时候,战士的需求量更大,每天要七升,约为2.4斤米。
现在看起来感觉一天吃的可真不少,或许是因为那个时候,普遍伙食油水不足,就靠主食来补充吧。
分不清的“五谷”到底有哪些?常常说的“五谷不分”里的“五谷”,最早确实也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是麻、黍、稷、麦、菽,区别就是一个有稻,一个有麻。
北方地旱,较早的时候没什么稻,所以种麻比较多,麻的籽儿是可以吃的,古时候当过主食。
后来主产地在南方的稻子才逐渐上位,成了五谷中的一员。
另外,五谷里面,黍和稷经常让人弄混,实际上黍是黄米,粘粘的,稷是小米,不粘。
五谷中说的麦,指的是小麦,不是大麦。
欧洲人以前吃大麦比较多,后来它们都变成了酒——啤酒。
古人怎么吃“米”?这里的米,指的是水稻,虽然今天已经十分常见,但最早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吃上一碗白米饭。
在魏晋时期仍旧是产量不足,直到南朝后期,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普通人才能吃得上。
先秦时期“最上档次”的是“蒸饭”,把米下锅中煮一下,等到半熟时再放进蒸锅里蒸熟。
秦汉时期已经开始吃“干饭”了,那是一种把做熟的米饭晒干的真正干饭。
宋人的花样就多了,喜欢用大米和其他食材一起做饭,可以说是丰俭由人,花样繁多。
古人又怎么吃小麦?小麦是在夏朝以前传入中国的,刚出现的时候,由于手段有限,大家可还吃不上馒头、面条。
直到东汉时期,才慢慢有了面条的雏形,当时所有的面食皆称为“饼”,因为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
汤饼有点类似现在的面片,后来逐渐演变成条状,也就是成了面条。
小麦产量越来越多之后,各种做法也不断涌现,磨成的面粉作成了馒头、面条等各种面食,吃法也花样百出。
古人怎么储藏粮食?在古代,粮仓代表着国家的富足稳定,储存和发放粮食毫无疑问是天下大事。
官方储粮一般修建大型粮仓,比如最具代表性的含嘉仓,利用“席子夹糠”的方式隔湿保温,保存时间非常久。
一般百姓家中,就用瓮、瓦罐等器具储存,大户人家、地主土豪则有囤垛或专门的房间来存放粮食。
粮食成了国家的代名词?古人称国家为社稷,“社”指土地之神,“稷”指百谷之神。
土地加谷物,就是古时候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了。
古时君主都要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食物中的“外来户”?古代很多看似寻常的食物,都不是“本地户口”。
比如玉米、番薯、马铃薯,都是明朝时传入中国的美洲原生植物。
另外,花生、大蒜、南瓜等食物也都是“外来户”。
这些食物适应性强,产量高,所以很快就在咱们这扎下根,并养活了更多的人。
从食物名字就能看出历史背景?今天咱们吃的大多蔬菜,是古时候从外国传入的。
这些蔬菜瓜果里,如果名字有“番”字的,比如番薯、番茄等等,一般都是明清之际传入我国的舶来品。
如果名字中带有“胡”字的,那一般是唐朝时传入我国的舶来品,因为那时候我们习惯称外国为“胡”。
汉朝张骞打通西域这一的壮举,带回了黄瓜、大蒜、香菜、石榴、葡萄、胡桃等这么多好吃的,大大丰富了大家的菜篮子。
古人有冰箱吗?湖北曾侯乙楚墓曾出土过一件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叫“铜冰鉴”。
简单来说,古代的“冰箱”就是一个盒子,里头放冰块,食物放在冰中间,就可以达到防腐保鲜的作用。
早在春秋时期,奴隶们就冬天凿冰储藏,供贵族夏季饮用。
哪个皇帝是“水稻专家”?清朝皇帝康熙在位时最希望解决的就是粮食问题,他认为这不仅能国富民强,还可以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他发现了水稻的价值后,一生都在推广种水稻,并且在水稻种植方面进行了多项研究。
康熙不但亲自撰写科学论文,还在宫里做化学试验,建实验室制药。
在皇家禁地,他还开辟了一块水稻试验田,亲自选育稻米,调配肥料,而且种的稻米果然比其他稻米的产量要高的多。
有人也称他为“大清水稻之父”。
粮食的事情,从来就不是小事。
虽然我们今天不一定要亲身去种粮收粮,但只要不浪费粮食,那也是极好的。
————我是华丽的分割线————【格格语录】“识食物者为俊杰。
”————还是华丽的分割线————【常规的小知识】世界粮食日(World Food Day)起始于1981年10月16日,是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的日子,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每年世界粮食日,包括粮农组织在内的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及民间组织都会开展各种宣传与纪念活动。
2020年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活动主题是“齐成长、同繁荣、共持续,行动造就未来”。
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主题是“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
————终极华丽的分割线————【无奖互动】你饭量的巅峰记录是多少?————————————不定期更新随喜关注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林冲在原著中豹头环眼似张飞,为何如今却形成“秀气又受气”的形象? 下一篇:[太原沐林装饰]新房装修预算不足怎么办?装修如何省钱呢?(太原沐林装饰)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报价 装修网 装修风格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