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坐地铁去办事。
地铁到站后从车厢里出来,走自动扶梯上楼的人太多,都拥在扶梯口,看样子要等上一会儿才能上得去,那不如走楼梯了,反正腿脚没问题,身上除了一个背包,也没啥重的东西。
穿过人流走到楼梯口,抬头一看,哟呵,这地铁站的楼梯也也太长了些,从下往上看,有点一眼看不到头的感觉。
心里居然有点犯怵,难怪这么多人们宁愿在自动扶梯那里拥着,都不愿走楼梯了。
可这都走到了楼梯口,又不好意思再折回去挤扶梯,那就爬吧。
走了几个台阶,抬头往上看,剩下的楼梯还是挺长:啧,还是犯怵。
转念一想,抬头往上看会犯怵,那就不抬头了吧,盯着脚底下的台阶,一步一步往上慢慢走呗,楼梯再长,它也有个头儿啊。
于是再没有抬头,就这么不紧不慢稳稳当当地走上去了。
其实也就几十个台阶而已,对一个成年人真的不算什么。
只是抬头看时,几段楼梯一层一叠地排上去,视觉上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继而造成了心里的压力。
爬到上面一层出地铁站时,又想起了另一个类似的故事。
爷爷的一位徒弟,姓王,是北京通州人,年龄比我父亲稍大一点,所以我要喊他大伯。
当年这位王伯退休的时候,家里还有些农田,他和老伴还会下地干些农活儿。
有一次听王伯说,这些农活儿里最难熬的,就算夏天在玉米地里“耪地”了。
所谓耪地,就是玉米苗还不太高的时候,隔几天用锄头锄一次杂草,顺带着把地里的土翻松动一些。
否则夏天一场雨过后,杂草长的很快,不用几天功夫玉米地就变成荒地了。
所以耪地这活儿,一般都是在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干。
遇到地块大,地头长的,弯着腰滴着汗耪上好一阵子,抬头一看,地头依然离得很远,也就更觉得难熬。
每次耪玉米地的时候,王伯就和老伴儿商量好,两个人都低头耪地,谁也不要抬头看前面。
越看越累,越看越煎熬,还不如耪一点算一点,总会到头的嘛。
老两口就这样每年把玉米一遍遍地耪,打理的井井有条,收成自然也不错。
深谋远虑、未雨绸缪确实是好习惯,但心里总是惦记着自己制定的远大目标,有时候反而会因为前行的缓慢和目标的遥远,把自己搞得很焦虑,很辛苦,乱了阵脚。
倒不如低下头来,把眼前的事一点点做好,一步一个台阶,踏踏实实的往前挪,只要方向没错,那些个大目标大梦想,多半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长长的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