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狭长的公路一直往前,在那一片挺立的樟子松林旁,就是我们的外场营区。
这里位于北疆边陲,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49.2℃,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这里鲜有绿植,但樟子松却一直坚韧、茁壮地生长着,给这广袤荒凉的画板上添上了一抹色彩。
樟子松林 。
官兵们都爱松,记得刚毕业报到时,负责接我的老班长告诉我,以前冬天大雪封路,我们居住的外场营区成了“雪域孤岛”,运送物资只能靠担子挑。
他最喜欢一边挑着物资在雪地里“漫步”,一边欣赏着樟子松随风轻摇。
每年春季,场站会组织新调入人员栽种培育樟子松,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有了一棵属于自己的樟子松,那份兴奋与激动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可能就在那时,一颗叫做“樟子松精神”的“种子”在我心里扎了根、发了芽。
去年,我成了一名连队主官,刚到连队时,墙面上一张名叫“寒风、边关、车场、凌晨”的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
照片中,3只挂满冰碴的线手套静静地矗立在雪地之上,给人以直观的“震撼”。
连队官兵说,这是在一次驻训保障任务发生的故事。
当时气温零下40℃,3名官兵顶着寒风给一台发生机械故障的充氧车连夜排除故障,为了争取时间,连长韦青辰带头脱掉线手套,赤手排故。
等到翌日凌晨准备返回时,才发现粘满汗水、油污的线手套已冻结变硬,矗立在雪地上。
这让我不由想起那片樟子松林,它们傲然挺立、直顶苍天,一圈圈年轮写满了战天斗地的豪迈和不甘平庸的品格。
这里的官兵也是如此,把“根”深扎在北疆边陲,无私奉献着。
每每沿着狭长的公路进场保障,看着那片樟子松林,我都不由感慨:昔日种下的树苗已茁壮成长,青葱少年也已蜕变为边疆卫士,守卫着这片热土,而我心中的那棵“樟子松”也已经长得郁郁葱葱……(巴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