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个话题我写起来有点惶恐。
水银古包浆的高古钱币,虽然很多很常见,价格也不高,但是它形成的机理并没有完全弄懂,大多数资深泉届名家也是语焉不详,要我一个小小爱好者来谈这个话题,未免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但鉴于我本人非常喜欢水银古钱币,还是抛砖引玉,谈谈一点自己的理解吧。
水银古三品这是笔者收藏最喜欢的三枚水银古钱币。
所谓水银古,指的是钱币并非我们普通看到的黄亮或深坑绿锈或传世古包浆,而是呈黑色或灰白色的锈,有时铜锈中泛出一片片水银光泽,所以称水银古。
水银古又分白水银锖、黑水银锖、绿水银古、红水银古,这些不做详谈。
水银古水银古刚刚被发现的时候,哪怕现在都被少数泉友所质疑。
的确,到手的水银古钱币来看,整体包浆均匀一致,做工太过精湛,颜色艳丽,色彩鲜明,貌似伪造。
但随着大量水银古钱币的发现,不仅从价格上下降,而且也让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小。
那么水银古钱币到底怎么形成的呢。
最开始有学者认为是此种钱币放置于锡制容器中,常年累月解除到锡分子,通过分子运动不断渗透、交换,在钱币表面形成了致密的氧化物。
但是随着大量考古发现,不光容器中,普通出土的钱币也存在水银古包浆,甚至在水银古包浆和绿锈包浆相互混杂,需要清理。
未清理的水银古底子这充分说明,并非外界接触等偶然原因形成的该包浆。
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人相信,水银古的形成是源于该时期独特的造币工艺,在钱币表面进行了技术处理。
论据有几点:一是水银古大量存在于汉五铢、货泉、半两及王莽新朝钱币之中,很可能就是秦汉时期钱币本身表面处理的结果;二是出土的当时的铜镜、武器等表面同样存在这种氧化物构成,完全可以说明这种表面加工技术广泛应用于当时的青铜器加工工艺上;三是通过学者的化学成分验证,水银古中锡的成分含量并不高,倒是硫含量普遍较高,钱币的表面硫化处理的可能性相当大。
笔者并非化学研究者,也并非钱币专家,仅以自己的思路浅谈钱币水银古包浆形成机理,篇幅所限未能尽言,希望各位大家斧正。
(本文为原创,部分观点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