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常”由“尚”“巾”两个部件构成,上下结构。
“尚”表示流行、崇尚,与时间的长久有关;“巾”表示布料、衣服。
两个部件结合构成“常”,表示经常流行的,即长时间的、长久的。
字源“常”始于金文,金文中“常”的上部是“尚”,表示崇尚,看重之意;下部像人们穿在下身的衣服;“常”表示人们推崇的服饰。
篆书字形发生很大的变化,改变金文的上下结构,将“口”和“巾”连接放在字形的内部,而形成半包围结构;隶书、楷书继承金文字形的上下结构,笔画更加的平直,最终形成现行的楷书并固定下来。
字解《说文解字》中讲:“常,从巾,尚声。
”由此可见,“常”是一个形声字。
由金文分析可知,“常”可以理解为动词,表示对服饰的追求。
最后慢慢地用于形容与时间有关,表示经久的、长久地;由于长久的存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也表示普遍的、寻常的。
字理知足常乐:“知足常乐”出自先秦•李耳的《老子》。
“常”表示经常的、时常的;对于生活经常感到满足,并作为长久的快乐,也形容满足于已有的东西,淡然的人生态度。
这也启示我们人生有时要学会满足,不要过多的抱怨,要时刻保持一颗淡泊名利的心。
思维拓展新柏拉图主义概念:新柏拉图主义认为,世界有两极,一端是被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
但新柏拉图主义也相信,完全的黑暗并不存在,只是缺乏亮光而已。
此处,亮光与黑暗对应基督教的善与恶。
世间唯一存在的就是上帝,照耀着神圣之光,但就像光线会逐渐变弱,神圣之光也无法普照整个世界。
普罗提诺认为,灵魂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物质则位于那光照不到的黑暗世界,而柏拉图所提出的自然界的“形式”则微微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
因此,新柏拉图主义强调,世间一切事物都有这种神圣之光,但最接近上帝的光芒的,还是人类的灵魂,只有灵魂才能与神秘与伟大合二为一。
在一些偶然的时候,人甚至可以体验到自己就是那神圣的自然之光。
起源:新柏拉图主义最早产生于埃及的亚历山大,那里几百年间一直都是希腊哲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的交会地。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阿摩尼阿斯·萨卡斯(AmmoniusSaccas),不过最重要的人物则是他的学生普罗提诺(Plotinus,204/5~270年)生于埃及。
普罗提诺早年在亚历山大学习、研究,直到公元243年到罗马定居。
普罗提诺的作品主要都是他晚年的讲课笔记,并流露出一定程度的神秘主义色彩。
他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基督教神学观念与东方神秘主义等思想熔为一炉,从而为基督教文论的基本取向和奥古斯丁等人的神学思考铺平了道路。
与柏拉图的“理念”相似,普罗提诺也将美的根源归结到彼岸世界,并对有别于世俗艺术的“美”的追求本身怀有极高的期待。
这一方面使西方人借助艺术寻求超越的冲动得以传递,另一方面也必然要求批评去揭示文学背后所隐喻着的永恒真理甚至信仰的启示。
(作者:唐坚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