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口城址又名高城,“高城遗雉”是明代西昌八景之一。
位于江西省泰和县城西南3公里赣江南岸,泰和大桥西侧,是一处商周至汉晋时期的古城遗址。
遗址面积25万平方米,形状呈倒梯形,分为内外城。
发现于1980年,2004年12月正式发掘。
考古工作者“在城内发现有汉代生活用器残片和建筑材料,如瓦当、米黄色冰裂纹瓷器,以及网钱纹砖等。
还发现商周至战国时期印纹陶片、石器、顶珠和饰有绳纹的板瓦残片。
”【泰和云2019-09-03】白口城是庐陵文化的发源地,城址文化堆积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实属罕见,它可以作为江西乃至江南城址考古的一把标尺,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1984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评为全国100项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南史》和光绪四年编的《泰和县志》记载,白口城始建于汉代(距今约两千年),但考古发现城墙内有西汉初年文物,说明古城建于西汉初年,被称江西第一汉城,但在城内发现青铜箭鏃等商周至战国时期文物,又该如何解释?秦庐陵县治又在何处?是先建城后建县,还是先建县后建城?这些都值得探究。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始置庐陵县(未查到县治所在,从白口城考古发现来看应是白口城),属九江郡。
为江西西汉十八县之一。
东汉初平二年(191年),析豫章郡地始设庐陵郡,庐陵县改名西昌县,县属庐陵郡(郡、县同治,今泰和县城西1.5千米,泰和大桥南白口城遗址)。
“秦郡县天下,厥有庐陵”,这是庐陵最早出处,却没有指出具体地方。
《水经注》记载:湖汉水又西北径赣县东,西入豫章水也。
又西北过庐陵县西,庐陵县,即王莽之桓亭也。
《十三州志》称:庐水西出长沙安成县。
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苍为侯国,即王莽之用成也。
吴宝鼎中立,以为安成郡,东至庐陵入湖汉水也 ;而《说文解字》阐述, “陵,大阜也” , 也就是大土 。
因此得出庐陵得名于境内的“庐水”(今称“泸水” ),有些牵强附会,有知道庐陵出处的请留言。
庐陵气候宜人物产丰沛,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造就了庐陵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性。
现在人们公认庐陵文化,是吉安江右人创造出来的区域性文化,但我却不以为然,只所以会产生这种结论,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地处江南水土带酸性少有有份量的文物来证明自己曾经的辉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雨水充沛物产丰富的富饶的地方怎么会是蛮荒之地呢?杭州良渚遗址就是一个例证。
二是成王败寇的固有思维,解放前国民党骂我们共匪,解放后我们骂他们蒋匪是同样的道理。
对 庐陵文化的研究出现百家争鸣现象,吉州区称庐陵素有 “文章节义之邦”、“江南望郡金庐陵”;吉安县“三千进士冠华夏,满朝文武半吉安”; 吉水县“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 ;泰和县说“庐陵文化是耕读传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某企业 “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
对于这种现象笔者既喜且忧,喜的是对庐陵文化研究广泛,忧的是欠全面缺深度。
庐陵文化,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