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酯(polyester)通常是指以二元酸和二元醇缩聚而得的高分子化合物,其基本链节之间以酯键连接。
聚酯纤维的品种很多,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 PET)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丁二 酯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PBT) 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polypropylene terephthalate, PPT)纤维等,其中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含量在 85%以上的纤维为主,分子量一般控制在 18000~25000 之间,其主分子结构简式如下:01涤纶涤纶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是由英国人Whinfield 和 Dickson等发明的,1949 年在英国、1953 年在美国相继实现工业化生产,它是大品种合成纤维中发展较晚的一种产品,但发展速度很快。
涤纶的分子量为18000~25000,聚合度为100~140。
大分子具有对称的化学结构,在适宜条件下,大分子易形成结晶,纤维结构紧密。
涤纶大分子中含有苯环,基本为刚性大分子,同时又含有脂肪烃链,使分子具有一定的柔曲性。
大分子中除了存在两个端醇羟基外,没有其他极性基团。
酯基含量高,高温时会发生水解和热裂解。
涤纶采用熔体纺丝,其横截面为圆形,纵向呈玻璃棒状,干直光滑,其密度为1.38~1.40g/cm3。
中国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含量大于 85%的纤维简称为涤纶,俗称“的确良”。
国外的商品名称很多,如美国的“Dacron(达克纶)”、日本的“Tetoron(帝特纶)”、英国的“Terlenka(特丽纶)”、前苏联的“Lavsan(拉夫桑)”等。
02CDP纤维阳离子染料可染聚酯(CDP )纤维:在 PET 分子链中引进能结合阳离子染料的酸性基团,就可制得能用阳离子染料染色的改性涤纶(CDP)。
CDP 最早由美国杜邦公司研制,20 世纪末其产量已占 PET 纤维总产量的 1/ 6,其典型品种有Dacron T64、Dacron T65 等。
CDP 不仅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而且还可与羊毛等天然纤维同浴染色,便于混纺织物简化染色工艺,若与普通涤纶混纺、交织还可产生同浴异色效果,大大丰富了织物的色彩。
因此,CDP 成为改性涤纶中发展较快的一个品种。
CDP的制备主要是用共聚、接枝共聚等方法在 PET 大分子链上加入第三单体或第四单体,如间苯二甲酸二甲酯磺酸钠(SIPM)等。
由于在 CDP 分子链上增加了带负电荷的磺酸基团,当染色时磺酸基团上的金属离子将与染料中的阳离子进行交换,因此染料离子就固定在 CDP的大分子链上,染色生成的盐类在水溶液中不断除去,反应也就不断进行, 最终达到染色效果。
CDP的生产工艺与 PET 相似,有连续和间歇之分,又由于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