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致真记得高尔基的《海燕》中有这样的诗句:“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堆巨浪,恶狠狠地扔到峭岩上,把这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水沫”。
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实际上,这些“尘雾和水沫”将很快蒸发,在空中留下盐的微米级颗粒,形成大气中的海盐气溶胶。
据统计,海洋每年以33亿吨的通量向空中撒盐。
咳嗽和喷嚏是人体的“狂风”,也会把大量的唾液、鼻涕等分泌物 “摔成尘雾和水沫”,蒸发后留下飞沫核与其中的病毒,在空中形成气溶胶。
当然,和大海相比,人太渺小了。
但如果变成了“人海”呢?如果在密闭狭小的空间呢?我们不妨对飞沫气溶胶做点近距离观察。
一个“阿秋”,40000多个“唾沫星子”以每秒50米的速度喷涌而出,它们的典型尺寸在0到200微米之间。
大的液滴受空气阻力和地球引力作用很快落到地面,小的液滴则会悬浮在空中,融进无处不在的气溶胶“浓汤”。
世界卫生组织把当量直径5微米,作为大颗粒和小颗粒的分割点,也是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分界线。
完全蒸发是一个相变。
液态的飞沫变成了固态的飞沫核,湿的液滴变成了干的颗粒。
这些飞沫核能在空气中悬浮一周并随风飘散,但浓度却和距离的立方成反比,以至于迅速减低到不能致病。
还有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飞沫核中的病毒究竟能够“活”多久?这可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楚。
在主流科学界看来,病毒压根就不是生命,它们只是“巨大的有机分子”,“一个蛋白质信封,装着一则坏消息”。
因为病毒既没有代谢也不会繁殖,全靠入侵宿主细胞,劫持和篡改宿主的生命资源进行自我组装,因此它们从来没有过“生命的火花”,完全算不上“活”物。
但即便如此,飞沫核中的病毒仍然应该有“死与活”的区别。
当病毒的蛋白质衣壳损坏,或其中的核酸序列打乱,就丧失了感染和复制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冠状病毒一般会在离开宿主体内几天后“死掉”,气溶胶里只剩下病毒“遗骸”了。
有文章以电梯里香烟味经久不散为例,来证明飞沫气溶胶的感染力长效不衰,这是不够准确的。
香烟烟雾约含4800种物质,是众多气体和气溶胶颗粒物的混合。
二手烟、三手烟的气味在房间中甚至能存留数月,主要是香烟残留物的挥发性气体在不断作祟,而不是香烟气溶胶颗粒在继续显灵。
除了飘在空中的飞沫核,那些咳嗽和喷嚏后落在地面上的大粒径飞沫,还有患者的唾液痰迹等,均可“零落成泥碾作尘”,经由风吹和鞋踩升入空中,形成新的气溶胶。
此外,患者被褥衣服的抖动,病房马桶冲水时的雾化,都是病毒气溶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