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介绍了草鱼“老三病”之一的烂鳃病,今天给大伙儿主要介绍一下赤皮病。
气温升高,鱼类细菌性烂鳃病易爆发,如何预防与治疗?该病是由荧光假单胞菌引起的一种养殖鱼类的常见传染性疾病,与烂鳃、肠炎合称为“老三病”。
患病草鱼体侧鳞片脱落,体表发红【病原】荧光假单胞菌为需氧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两端圆形,大小为0.7-0.75µm × 0.4-0.45µm,单个或二个相连。
有运动力,极端着生1-3根鞭毛。
无芽孢,具β溶血性。
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微凸,呈圆形,直径1-1.5mm,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灰白色半透明。
【流行病学】该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等。
多发生于2-3龄大鱼,当年鱼种也可发生,常与肠炎病、烂鳃病同时发生形成并发症。
患病团头鲂体侧鳞片脱落,体表发红、发炎【症状】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鳞片松动、脱落,脱落处皮肤糜烂,同时可见皮肤出血及发炎,以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
鳍条基部或整个鳍充血,鳍末端腐烂呈扫帚状,形成蛀鳍。
在鳞片脱离和鳍条腐烂处往往出现水霉寄生,加重病势。
发病几天后就会死亡。
【病理变化】发病初期,可见肌纤维断裂,肌纤维细胞坏死、溶解,肌间质水肿性增宽,且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充血。
病变严重时,常可见肝、肾、消化道等组织器官充血、出血、变性和坏死等病理变化发生。
患病丁鱥尾部鳞片脱落,体表发红、发炎【诊断】根据外表症状及病理变化即可诊断。
该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的皮肤,往往在皮肤破溃后通过伤口侵入,因此病鱼有受伤史,这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防治】该病在预防上应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预防:漂白粉,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1.5g;或三氯异氰尿酸粉,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3-0.5g;或80%二氧化氯,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1-0.3g;或聚维酮碘溶液(含有效碘1%),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2g。
全池泼洒,在疾病流行季节每15天1次。
治疗:除全池泼洒上述消毒剂外,还应同时内服氟哌酸,一次量为每千克鱼体重10-30mg,连喂5-7天;或四环素,一次量为每千克鱼体重40-80mg;或氟甲喹,一次量为每千克鱼体重30mg。
拌饲投喂,每天2-3次,连喂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