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州市白及高产栽培技术纪 波中药材种植是贵州省盘州市林下经济发展中的重点产业。
2022 年 9 月六盘水市林业局印发的《六盘水市“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到 2025 年,盘州市林下种植中药材的面积要稳定在 1 333.33 hm 2 。
基于此,自 2020 年,盘州市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户种植白及,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白及高产栽培技术,为开展白及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1 白及种植优势条件1.1 自然条件盘州市地处六盘水市西南部,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极为明显,地形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整体上西北高、东南低、中南部隆起,总面积 4 056 km 2 。
盘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基本同期,年均气温为 15.2 ℃,无霜期长达 271 d,年均日照时间为 1 593 h,年均降水量为 1 390 mm,适宜植物生长,森林覆盖率在 60% 以上。
相关研究表明,白及属于喜阴湿植物,野生的白及常生长于阴坡、半阴坡及避光背阴的林下湿地。
同时,白及的根毛较少,吸水、吸肥能力较差,对土壤和水分条件的要求较高。
因此,野生白及多选择在石壁苔藓层中生长繁殖,若在林下生长时多选择与灌木相伴或者生长于林缘地带。
盘州市温暖湿润且森林覆盖率高,为白及的人工栽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2 政策条件盘州市位列 2019 年贵州省授予的 15 个中药材种植大县名单中,标志着盘州市真正成为中药材种植大县。
近年来,为支持中药材种植和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盘州市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白及种植的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划拨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和支持各乡镇开展规模化的白及种植基地建设,各部门协调配合引进人员和资金开展白及林下种植等。
例如,2023 年,盘关镇在政府及镇农村工作服务中心等部门的共同协作下,在大白岩村茅草地集体林场林下种植白及超过26.67 hm 2 ;2022 年,盘州市乡村振兴局向英武镇人民政府下发了 150 万元的财政衔接资金,用于支持英武镇 6.67 hm 2 白及及 6.67 hm 2 黄精的标准化基地建设;盘州市农业农村局会定期安排相关专家到各乡镇进行田间调查,现场指导农户开展白及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工作,帮助农户科学种植白及。
1.3 市场条件近年来,白及的用途不再局限于医药领域,而是开始向美容、日化、康养等多个领域扩展。
白及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增加了市场对白及的需求量。
加之白及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以及野生白及日益稀缺,导致市场上的白及一直以来都供不应求,白及的市场销售价格普遍较高,为盘州市白及种植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2 白及高产栽培技术2.1 选地整地白及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
在选地时,宜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且透气性好的地块。
同时,尽可能选择 pH 值在 4.8 ~ 6.9 的砂壤土。
选地后对土地进行深耕,深度应保持在20 cm以上,可结合深耕每 667 m 2 施腐熟农家肥 1 500 ~ 1 700 kg,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
然后起畦,畦宽控制在 1.4 m,畦高控制在 20 cm,并将畦面耕平耙细。
另外,为保证后期排水的顺畅性,要对地块四周的排水沟进行修整。
2.2 品种选择结合盘州市气候、土壤条件,盘州市种植的白及品种以三叉白及为主。
2.3 种茎选择与处理盘州市白及通常在 9—10 月收获,可以在收获的白及中选择有鳞茎和嫩芽、无虫蛀、无霉变、无腐烂、无机械损伤的优质块茎作为播种材料。
选取的块茎要进行科学贮藏,具体是将块茎于通风、干燥、阴凉处放置 2 d,然后将块茎埋入通风、阴凉的沙堆内。
贮藏期间,要注意控制沙堆的湿度,既要保证有一定的湿度,又要避免因为湿度过大而造成块茎出现霉变,同时要注意检查块茎是否有自然裂开的情况,及时剔除裂开的块茎。
待次年清明节前后,即可开始白及的栽种。
2.4 栽种白及栽种前,应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在畦面上开定植穴。
行株距一般保持在 15 cm×20 cm,定植穴深度一般在 10 ~ 15 cm,保证穴底部平整。
然后将带有嫩芽的块茎切分成若干个小块茎,保证每个小块茎上有1 ~ 2 个嫩芽。
对于切口处,要使用草木灰进行包裹。
栽种时,在每个穴中放置 3 个块茎,且块茎的嫩芽朝向呈三角形相互错开状态,每 667 m 2 用种量宜保持在100 kg 左右。
如果有假鳞茎芽,要将其朝上放置于穴底。
将块茎放在穴中后覆土,厚度宜在 3 ~ 4 cm,然后使用腐熟的稀粪水进行浇灌,最后覆土至与畦面持平。
2.5 田间管理2.5.1 中耕除草白及的种植周期一般在 3 ~ 4 年。
在此期间,为避免各种杂草抑制白及生长,在白及幼苗出土时,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
白及种植第 1 年、第 2 年,每年要进行 4 ~ 6 次中耕除草。
具体来说,每年的 4 月中旬,要进行 1 次彻底除草;5—8 月,要进行 2 ~ 3 次中耕除草;9—10 月,要进行 1 ~ 2 次中耕除草;10 月以后,白及和杂草陆续进入休眠期,植株地上部分开始枯萎,可以不进行除草作业;11—12 月,要对地面上的枯枝败叶进行清理。
而经过前 2 年的除草作业,白及种植第 3 年地块中的杂草会明显减少,除草的频次可以调整为 2 ~ 3 次,第 4 年除草的频次则可以调整为 1 ~2 次。
需要注意的是,需要人工进行除草作业,不能使用化学除草剂,以避免除草剂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白及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2.5.2 施肥肥沃的土壤会有效促进白及块茎的生长。
因此,在田间管理中,要根据白及生长情况及时进行追肥作业。
一般情况下,可结合每年 8 月的中耕除草作业,在田间追施腐熟的农家肥,每 667 m 2 施肥量为 50 kg,使白及能够充分吸收养分,促进块茎的萌芽与膨大;也可以每隔 30 d 在白及的叶片上喷施 1 次稀薄的人畜粪尿,使叶片能够吸收充足的养分;还可以通过叶面喷施含有氨基酸、腐植酸的水溶肥的方式来促进白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增强其代谢能力,促进白及块茎生长。
2.5.3 灌溉由于白及具有喜潮湿的生长习性,在田间管理时,要对土壤的水分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保证白及健康生长。
盘州市夏季温度并不高,但依然可能出现水分蒸发快的情况。
因此,要对白及种植地块的水分进行密切监测,一旦出现水分偏少的情况,要及时进行灌溉。
在雨季则要合理利用田间的排水沟渠,做好排水作业,避免土壤过分潮湿,影响块茎生长。
2.6 病虫害防治2.6.1 病害防治盘州市白及种植中的病害主要有根腐病、叶斑病等,这些病害主要为害白及的叶片和根部,如果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可能会导致植株死亡。
根腐病属于土传病害,该病的发生与重茬、田间积水过多、土壤透气性差等多种因素有关。
防治根腐病,可采取以下措施。
1)在白及栽种前,使用腐熟农家肥对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在增加土壤中有益菌数量的同时减少有害菌数量,提高白及植株的抗病能力。
2)在雨季降水偏多时,要做好田间的排水作业,避免因为排水不畅而造成土壤水分含量过多。
3)如果发现田间已经出现根腐病,则可以使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 1 000 倍液进行喷施,每 7 ~ 10 d 喷施 1 次,连续喷施 2 ~ 3 次。
叶斑病为叶部病害,主要为害白及叶片及根部,多发于雨季。
植株发病初期,叶面会出现黄色的病斑,随着病情发展,叶色会变黄,发生严重时,会造成植株枯死。
防治叶斑病的重点在于早发现、早防治。
如果能及时发现白及出现叶斑病的情况,可以通过摘除病叶的方式阻止病害的扩散。
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并且已经出现小面积扩散,可以使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400 ~ 500 倍液对植株叶部进行喷洒,每 7 ~ 10 d喷洒 1 次,连续喷洒 2 ~ 3 次。
2.6.2 虫害防治盘州市白及种植中的虫害主要有地老虎、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这些害虫主要为害白及的假鳞茎、根茎、嫩芽等部位,容易造成大面积死苗、缺苗情况。
对于这些地下害虫的防治要贯穿白及种植全程。
整地时,可每 667 m 2 撒施 1.1% 苦参碱粉剂 0.45 kg,杀灭土壤中的幼虫;在白及幼苗期,可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对害虫进行诱杀,也可以将 90% 敌百虫 1 000 倍液与炒香的麦麸均匀混合后撒在田间,对害虫进行诱杀;在 3—4 月中耕除草时,可通过松土的方式将潜藏在浅层土壤中的幼虫(茧、蛹)翻到地面上进行清除;如果虫害发生比较严重,可用 90% 敌百虫 1 000 倍液或 75% 辛硫磷 1 000 ~ 1 500 倍液灌根防治。
2.7 适时收获白及种植第 4 年即可进行收获,在 9—10 月白及的地上部分枯萎后即可进行采挖。
采挖前,要彻底清除地面上枯死的茎叶和杂草,将块茎挖出后要清除块茎上的须根和泥土,将带老秆的块茎进行留种贮藏,摘下其余茎块在清水中浸泡 1 h 后,洗净放入水中煮5 ~ 10 min,以块茎中无白为准,再捞出进行晾晒(烘干)、除杂、贮藏和销售 。
3 结语目前,白及是盘州市林下中药材种植中的主要作物之一。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盘州市白及种植多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孤立种植,农户往往凭借自身经验进行选地整地、选种、栽种、除草、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导致白及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存在较大困难。
因此,对白及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盘州市拥有较好的白及种植条件,但白及产量和品质还有赖于对高产栽培技术的探索、总结和应用。
笔者重点对近年来白及高产栽培技术经验进行总结,为农户种植白及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在白及种植面积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科学方法改善白及植株生长和成熟状况,进而缩短白及种植周期,实现白及产量的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