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古人照面饰容所使用的基本是铜镜。
他们甚至将无尽的审美情怀施加于铜镜之上,让那些制作精良、图纹华丽、铭文典重的铜镜,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景观。
如今,出土的铜镜上布满了历史的痕迹,若加以打磨,或许,能在一瞬间穿越千年,透过铜镜,看到姣好的面容。
主题:方圆之境——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时间: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地点:湖南博物院展览现场镜子是照形取影的器具。
古人最初是以水为镜。
镜也称为鉴。
《说文·金部》释“鉴”为“大盆”,用盆(鉴)盛水为镜。
后来,古人以铜为镜,将正面磨光,用以照容颜。
铜镜最早源于铜石并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铜镜,是目前考古资料中所知最早的实物。
到了商代,铜镜一般作为祭祀的礼器出现;而在春秋战国至秦代主要供王公贵族享用,是身份的象征;直到西汉末期,铜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整饰容颜,修尔法服,正尔衣冠”。
而现在,我们要看的是铜镜数量众多,制作精良,独具楚韵的楚国的铜镜。
这些铜镜其背主题纹饰多姿多彩,“楚式镜”也便成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湖南在东周时期属楚国南部的腹心地带。
而楚国在战国时期即以铸造铜镜闻名,所铸铜镜轻薄精美,多为地纹、主纹双层图案,可谓是开启了中国铜镜史上的第一个巅峰。
为何,在楚国能出现如此繁盛的铜镜文化呢?原来,楚国强大和境内丰富的铜矿资源成为大量铜镜产生的必要条件。
此外,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铜锡配比更加科学,促进了金属细工制作技艺的提高,使得这一时期镜背的纹饰更为多样化。
在湖南博物院“方圆之境——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中,我们能看到200余面形态风格精绝于时代者,基本涵盖战国至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镜种,旨在通过对不同时代铜镜的造型、纹饰、铭文等的展示,体现铜镜发展脉络,揭示铜镜延续数千年的旺盛生命力,发掘其文化内涵。
这些铜镜中有镂空蟠螭纹镜,这是华夏龙文化的见证;瑞兽葡萄纹镜,能让人遥想西域的驼铃清音;蹴鞠纹铜镜,再现了一千多年前的运动盛会……“视尔前,虑尔后”,每一件精品都将生活实用和艺术欣赏融于方寸之间,承载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内涵。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部分铜镜的故事。
羽状纹地十五叶五山纹镜山字纹镜是楚镜中的一个经典品种,因主纹酷似汉字“山”字而得名。
其以细密的云雷纹、羽翅纹等作地纹,以变形花叶、柿蒂、竹叶等纹饰作为中间纹。
按照“山”字纹饰的数目可分为三山镜、四山镜、五山镜及六山镜,四个品种。
关于“山”字纹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