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秘传食谱-鱼门正文:第十节 清蒸鳊鱼预备:[材料]除鳊鱼外,其余一切均同本篇第一节清蒸鲈鱼一样。
手术:一切做法均同本篇第一节清蒸鲈鱼一样。
第十一节 红烧鳊鱼预备:[材料]除鳊鱼外,其余一切均同本篇第五节红烧嘉鱼一样。
手术:一切做法均同本篇第五节红烧嘉鱼一样。
鳊鱼第十二节 白炖鳊鱼预备:[材料]鳊鱼一条(约一斤多重),净水适度,白酱油、糖(均各适量),肥猪肉(先切成宽大薄片候用)半小碗,发好的冬菰(潘老师按:菇)、泡洗好的虾米(各少许),葱一小段。
[特别器具]大冰盘(或大海碗)一个,蒸笼一具,或砂缽一个。
手术:先将鳊鱼剖海尔至好,放入大冰盘(或大海碗)内,加上净水(要浸过鱼身为度)同白糖、酱油,再拿切好的薄肥猪肉片密贴在鱼的周身上面,再排着些冬菰(潘老师按:菇)、虾米、葱段,一并放进蒸笼或隔水大砂缽内,用武火蒸约半个时辰即好。
鲂鱼潘老师按:注1:鳊鱼又称“油鳊”“长身鳊”“鳊花”“槎头鳊”“缩项鳊”,然而,正如秦前古籍《尔雅·释鱼注》所云:“江东呼鲂鱼为鳊”,有些地方的人又将鳊鱼视为“鲂鱼”。
在广东,要问“四大家鱼”是什么呢?老人家会给出这样的答案:白鲩、青鲩、鳙鱼(大头)及鳊鱼。
而标准的答案是白鲩、青鲩、花鲢及白鲢。
也就是说,广东人口中的“鳊鱼”为白鲢。
而广东人怎样称呼鲂鱼呢?是与鳊(bin2)近音的(bin1)。
而事实上,连明代药学家李时珍也将鳊鱼等同于鲂鱼。
《本草纲目·鳞部·鲂鱼》云:“鲂鱼释名鳊鱼。
时珍曰︰鲂,方也,扁也。
其状方,其身扁也。
鲂鱼处处有之,汉沔尤多。
小头缩项,穹脊阔腹,扁身细鳞,其色青白。
腹内有肪,味最腴美。
其性宜活水。
故《诗》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俚语云:伊洛鲤鲂,美如牛羊。
又有一种火烧,头尾俱似鲂,而脊骨更隆。
上有赤鬣连尾,如蝙蝠之翼,黑质赤章,色如烟熏,故名。
其大有至二、三十斤者。
”经动物学家确定,鳊鱼是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 [Actinopterygii]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亚目[Cyprinoidei]鲤科[Cyprinidae]鲌亚科[Culterinae]鳊属[Parabramis]的白鲢[Parabramis pekinensis(Basilewsky)]。
而鲂鱼则是同科鲂属[Megalobrama]的鲂鱼[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
第十三节 红烧魽鱼预备:[材料]活魽鱼一条,猪网油数块,香菰(潘老师按:菇)、料酒、瘦猪肉片(各适量),红酱油、白酱油(各少许),油适量。
手术:[第一步]先将魽鱼破除乾(潘老师按:干)净,剁成块,用猪网油逐块包好,放进滚油锅内略炸一透(潘老师按:“透”疑为“过”字);取出,除去网油候用。
[第二步]再取香菰(潘老师按:菇)、料酒、瘦猪肉片和鱼先焖到约八分好,然后加红酱油、白酱油再焖足二(潘老师按:疑为“十”字)分,起锅乘热去吃,味极肥美。
注意:[手术]这一种鱼焖的工夫愈(潘老师按:越)足,他的肉能够愈(潘老师按:越)松。
魽鱼潘老师按:注2:“魽鱼”是典型的广东叫法,因外形而起,为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鲇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鳠属[Mystus]的斑鳠[Mystus guttatus(Lacepede)]。
“斑鳠”常被误为“鲇鱼”。
《尔雅·释鱼注》云:“鲇别名鳀,江东通呼鲇为鮧。
”《本草图经》又云:“鮧背青而口小者名鲇。
《周益公记》:宜兴洞有四足鲇。
宋干道六年,行都北关有鲇鱼,色黑,腹下出人手于两旁,各具五指,此鱼妖也。
”然而,很多人见到“鲇”字,都不读做nian2(粤语读做nim4),而是读作zhan1(粤语读做zim1),所以就创出了“鲶”字来。
因为,“鲇鱼”即现在所说的“鲶鱼”。
实际上是脊索动物门[Chorel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鲶形目[Siluriformes]鲶科[Siluridae]鲶属[Silurus]的鲶鱼[Silurus asotus Linnaeus]。
由于与“鲇鱼”形状相近,也有将“魽鱼”是囊括鲶科所有品种的。
注3:需要指出的是,“魽鱼”的劏宰法与以上各节的鱼不同,是用手直接掰鱼头使其颈骨断,然后顺势将肠脏拉出的。
详细知识请参阅《粤厨宝典·砧板篇》。
第十四节 炒鲟龙鱼预备:[材料]除鲟龙鱼外,一切材料均同本篇第二节炒鲈鱼片一样。
手术:一切做法均同本篇第二节炒鲈鱼片一样。
待续……粤厨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