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旅看图识景##激情冬奥相约河北##头条带你乐享河北#定瓷卿云烂兮,糺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中国的瓷文化灿烂辉煌中国瓷在世界享有盛誉我国宋代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定窑则是五大官窑中唯一烧制白瓷的窑场定瓷历经唐、五代、宋、金、元长达500余年盛烧而不衰千年窑火续定窑创烧于唐,兴于宋金,衰于元。
其窑址在今保定市曲阳县境内。
曲阳县矿产资源丰富,有大理石、煤炭、耐火土、石灰石等。
定窑遗址东起北镇(龙泉镇)通天河畔,西止燕川山下,方圆20华里,总面积达150多万平方米,俗称“一溜十八坡”。
遗址依四面山,傍三面水,为太行山系天宝之地。
南北贯穿有两条天然沟壑,一名“泉水沟”,一名“马驿沟”,长年流淌,水质纯净,冬暖夏凉,窑场即由此而建。
遗址一带白煤、烟煤蕴藏丰富,盛产石英、长石、黏土等大量陶瓷原料。
定瓷传统烧制工艺十分复杂。
一般是从当地掘取石英、长石、黏土等,按一定配比加工成泥料,经陈腐后拉坯成型。
宋代使用双人操作的辘轳车拉坯,拉出的坯经修整后再进行刻花装饰。
加工成的器坯采用浸入法施釉,再经芒口处理后即可入窑烧制。
在陶瓷史上,定窑的匠工们最早发明了用覆烧法烧制瓷器。
史载:江西景德镇、山西平定、四川彭县、北京龙泉务诸窑皆仿效定窑而形成庞大的定窑系。
定窑遗址是中国制瓷历史的缩影和重要见证。
现存于曲阳涧磁至燕川一带的定窑遗址,1988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定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古一器如云似玉定瓷为何显赫天下?一方面是它的白色为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闪青,白中闪黄,恰似淡施脂粉的少女肌肤,给人以温柔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它善于用印花、刻花的技巧,将白瓷从纯白装饰推向一个新阶段。
定瓷传统代表作孩儿枕定瓷胎质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器薄如纸,叩击如磬,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之称。
五大名窑中,唯定窑以装饰见长,刻花潇洒奔逸,刀行似流水,花成如满月,印花则制范精细,富有华贵典雅的气韵。
生产品类以盘、碗居多,也有少量瓶、罐、炉、枕、人物等,装饰以龙、凤、牡丹、荷花、菊花、鱼纹为主。
北宋时期,定瓷生产规模宏大,制作技艺精湛,造型纹饰明丽,风格古朴高雅,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有“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赞美定瓷的风采。
金代,定瓷生产业有所复兴。
元代,定瓷的粗瓷生产工艺在民间仍有流传,但细瓷生产工艺已经失传。
明清以来,以烧制民用瓷器为主的私营瓷窑兴起,民国时期的私营瓷业已十分发达。
1970年代以来,定瓷传统工艺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逐步得到恢复,生产出了一些仿定瓷的产品。
近年来,定瓷传统烧制技艺的恢复有了新的进展,生产的瓷器瓷质和纹饰已比较接近古定瓷的品质。
千年薪火再传承如今,定窑的千古之谜已被破解,在陈文增等一批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千百次研究试验,终于破译了定瓷生产及原料工艺技术,被历史淹没800年的定瓷终于重放异彩。
2017 年 6 月,由曲阳县人民政府投资建设,占地 9999 平方米,展陈面积 3000平方米,以被称为“中国定窑第一人”陈文增命名的定瓷艺术馆在曲阳县开馆,常设陈文增定窑瓷器展、书法作品展、诗词展和定窑历史展、陈文增艺术文献展等,陈文增生前 2000 余件无偿捐献的定瓷、诗词、书法作品及研究著作全部展出,并免费向公众开放,供来自国内的各界人士共同品鉴。
该博物馆建筑面积 1000 平方米,陈列使用面积约 600 平方米,集中展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定窑文化爱好者收集发现的大量历史记载和实物标本,该馆主要分为先民制陶、恒山初冶、炉火纯青、刻镂万象、模印群芳、技艺传播、窑火不熄、美器由来、主类器物演变、结语等部分,以实物、文字及高科技形式分年代展示,从而使失传几百年的定瓷技艺得以重现。
该馆的落成与开放,体现了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决心,也是对以陈文增为首的第一代定窑人艰苦创业的莫大慰藉。
通过艺术馆这一平台的传播与交流,定窑文化将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叹定瓷空灵意蕴琢如生一瓷美千年让我们共同见证中国制瓷历史的荣耀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