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小识——人与天地相应者也!金栋按:何谓“天人合一”?(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说:“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
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天与人相互敌对的观点,讲求天与人的统一。
关于天与人统一的种种观点,形成了关于天人合一的不同学说。
”(2)《辞海》说:“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
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
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与人以类相符,‘天人之际,合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宋以后思想家则多发挥孟子与《中庸》的观点,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关系的合一。
”查阅中华传世典籍,“天人合一”之说法及这四个字是后起,《辞海》说“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显然不当,乃由宋代理学大师、五子之一的张载首先提出并总结出来的,但并非首先创造出来的,见于其著作《正蒙·乾称》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战国时期《庄子》《易传》《吕氏春秋》及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等中华传世典籍虽有相同观点或论述,但并未提出“天人合一”这个词。
如《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山木》说:“天与人一也。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说:“天人之际,合二为一。
”《春秋繁露·阴阳义》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古人非常注重“天人合一”,医家则讲“天人相应”之整体观,即人的行为及人体的结构与生理功能必须上应于天(天道——天体宇宙的自然变化规律),从而达到相通、相应、相和谐与统一及一致。
天人相应体系,与西汉大儒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学思想有关。
有人说《内经》就讲“天人合一”,那么试问:“天人合一”见于《内经》的哪一篇?遍阅全书,未见有之!所谓“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内经》的表述是“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所以才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整篇比类取象之推演,才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
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
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人体九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