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伴随着“双碳”时间表的临近,越来越多的企业围绕绿色低碳目标,制定零碳计划和路线图,从源头控制能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开展全生命周期的环保行动。
作为全球领先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TÜV南德凭借丰富的碳中和项目经验及专业核查资质,为企业提供双碳相关核查服务。
TÜV南德意志大中华集团智慧能源副总裁许海亮表示,TÜV南德期待通过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业能力,协助企业做好“碳规划“,改善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经营环保风险和增强企业的绿色竞争力。
光伏产业链是减碳重要一环光伏产业,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主力军,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根据《中国光伏产业清洁生产研究报告》,光伏发电系统的能量回收周期仅为1.3年,以使用寿命30年计算,光伏发电系统约29年都是零碳排放。
因此,业内普遍认为,光伏发电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2023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到216.88GW,同比增长148%,创下历史新高,光伏行业总产值也突破1.7万亿元。
“光伏行业是碳中和最大的受益者” ,许海亮这样对第一财经表示。
但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光伏产品从原材料开采到最终废弃阶段均会释放一定的二氧化碳。
这种全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和便称之为产品碳足迹。
作为在低碳能源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光伏产业,整体排放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据许海亮介绍,当前光伏前十大组件生产企业的直接碳排放加起来超过3000万吨,光伏产业的整体碳排放可能会超过2亿吨。
“如果光伏产业链里面所有企业的碳排放实现下降,即使下降10%,也意味着差不多2000万吨的减排,就是近10亿元的经济效益影响。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最上游的硅料环节碳排放最高。
但作为太阳能光伏系统心脏的逆变器,碳排放情况也比普遍预计的略高。
” 许海亮介绍称,TÜV南德根据2021年数据对光伏逆变器产品进行的碳足迹测算显示,一台12千瓦到15千瓦逆变器的碳足迹大概是在3吨左右。
中国光伏协会数据显示,中国光伏逆变器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2023年出货量突破170GW,同比增长45%,占全球市场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若以此测算,逆变器环节碳排放总量将超过4200万吨,制造了约两成的产业链碳排放。
“虽然逆变器环节碳排放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占比并不是最高的,但是其排放量能够有效降低的话,对整个光伏产业链减碳将起到积极影响。
” 许海亮称。
“逆变器环节碳排放的影响比我想象中的要大一些。
”锦浪科技(300763.SZ)副总经理陆荷峰对这一结果表示意外。
逆变器作为电力电子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能耗来自于用电。
据陆荷峰介绍,为有效降低碳排放量,锦浪科技设立GHG(温室气体)管理代表,负责组织实施该公司温室气体盘查工作、制定碳减排方案及目标。
为了解公司内部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该公司邀请第三方机构对公司生产运营过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全面核查,2023年,锦浪科技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166.5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