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影壁】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
旧时人们认为自己的住宅中,不断有鬼来访。
如果是自己祖宗的魂魄回家是被允许的,但是如果是孤魂野鬼溜进宅子,就要给自己带来灾祸。
如果有影壁的话,鬼看到自己的影子,会被吓走。
当然,影壁也有其功能上的作用,那就是遮挡住外人的视线,即使大门敞开,外人也看不到宅内。
影壁还可以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
影壁是独立于房屋之外的一段墙体,位置一般在一组建筑群的大门外或大门内。
前者称为外影壁,后者称为内影壁,通常是由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有须弥座,也有简单的没有座。
大门外的影壁多设在官府、寺庙、大宅第的门外,有标明大门位置的作用,提示过往行人避开。
大门内的影壁是遮挡人们的视线,不让大家一眼看到院内,从而保持建筑内部的隐蔽与安静。
根据这内、外影壁的功能,古时分别称它们为“隐”和“避”,合称“隐避”,后来逐渐演变为“影壁”。
因影壁都会与进出大门的人打照面,所以又称“照壁”。
墙身的中心区域称为影壁心,通常由45度角斜放的方砖贴砌而成,简单一点的影壁可能没有什么装饰,但也必须磨砖对缝非常整齐,豪华的影壁通常装饰有很多吉祥图样的砖雕。
影壁墙上的砖雕主要有中心区域的中央和四角,在与屋顶相交的地方也有混枭和连珠。
中心方砖上面一边雕刻有中心花、岔角在影壁墙的中央还镶嵌有福寿字的砖匾或者是带有吉祥意味的砖雕。
【影壁的风水作用】 古人认为,鬼怪的邪气是直来直去的,在院门设置影壁,可以挡住鬼怪。
另有一种说法,是说院门口的影壁墙,可让孤魂野鬼看到自己的影子而被吓走,不得进入宅院。
风水学中有“曲则有情”的说法,说的是不论河流,还是气流,都忌讳直来直去,更有“直来直去损人丁”的说法。
影壁墙是的设置,可以让直冲门口而来的气流得以缓冲,阻挡来外面强烈气流对住宅内部的冲击,使得外来气流的流速与住宅内部空气的流动速度相协调,不至于对人的健康和运势造成重大影响。
影壁墙,可以阻隔气流冲击,制造生气、扭转气场,从而凝聚了院内的人气和财气。
而且,影壁墙上的各种迹象图案、文字,营造出的吉祥气场,也对居住者形成影响,使得人气、财气更旺。
【影壁的形制】从形制上来看,影壁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一字影壁。
影壁俯视平面成单一的细长条。
有的一字影壁太长会显得太单调,就将其横向分为三段,中间长两头短,形成一主二从。
(隐或避)一字影壁第二种,八字影壁。
在一字影壁的基础上,将二从向内折,形成八字围合状。
(多为避)八字影壁第三种,撇山影壁。
位于大门两侧,与大门槽口成120度或135度夹角,平面呈八字形,称做“撇山影壁”或“反八字影壁”。
做这种撇山影壁时,大门要向里退2至4米,在门前形成一个小空间,可作为进出大门的缓冲之地。
撇山影壁第四种,座山影壁。
厢房的山墙上直接砌出小墙帽并做出影壁形状,使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
(隐)座山影壁【影壁的装饰功能】就大门外说,影壁增加了大门的气势;就门内影壁来说,则营造了一种和谐、安谧、幽静的环境。
其构成要件,不仅包括影壁本身,而且包括绿色底、红斗方的屏门以及影壁前的盆花、莲藕或鱼缸等物。
来访者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素雅光洁的影壁、繁茂的花草,视觉感受自然很美。
【影壁的起源和发展】影壁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影壁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萌芽期,第二阶段是发展期,第三个发展阶段是成熟期。
在影壁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中,它才开始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构件。
1、影壁的萌芽期影壁的萌芽期在西周时期。
而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后世第一次发现影壁的身影是在凤岐山凤维村的古建筑遗址,距今已经三千年。
这个古建筑的样式为中国传统的四合院,而影壁就被设置在了整个四合院的中轴线上,独立存在于大门之外,顶部还有护顶存在的痕迹,足见当时的影壁形态已经十分完整。
足见,影壁的萌芽时期在西周时期。
之后在历史文献中,关于"影壁"也多有记载,比如《礼记》中的"台口而旅树",而所谓的"树"就是影壁;以及《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敵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其中的"萧墙"上文已经说到指的就是"影壁"。
而《礼记》和《论语》的成书时间与周代相距较近,也可以作为影壁在西周时期存在的证据。
只是,西周时期的封建礼制有已经十分完善,这也影响到了影壁的普及。
在西周时期,影壁只出现在王公贵族的宫殿居所中,寻常的百姓居所是不可以使用的。
比如,《礼纬》中记载:"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为帷",直接说皇帝居所的影壁应该设置在大门的外边,诸侯居所的影壁应该设置在大门里边,而大夫只能用帘纬,寻常的士族只能用帷,足见"影壁"的普及与当时的礼制息息相关。
2、影壁的发展期影壁的发展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宋时期。
这一时期,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大量的寺院兴起,所以佛教的须弥座作为佛教基座,也开始被中国的传统建筑所吟咏,影壁也不例外。
影壁的基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再是之前单调的墙面,而加上了佛像的须弥座。
之后汉代影壁的形制基本未变,影壁上的花纹样式却更加丰富,莲花纹、龙纹、绳索纹等等都被应用在了影壁中。
到了隋唐时期,影壁不再是皇族专用,开始出现在众多的建筑中国,影壁得到了普及。
到了宋朝,影壁不仅开始进入到寻常的民居中去,还在皇族的宫殿中消失了。
这和宋太祖赵匡胤有关,赵匡胤登基后下令将影壁拆除,其理由是:"此如吾也,小有邪曲,人皆见矣",意思是希望宫殿的构造和他的心一样能够被人看到,以示自己胸怀坦荡。
足见,影壁的发展背后和封建社会下的礼制思想、文化交流都息息相关,君主甚至可以以一己之力影响影壁的应用范围。
3、影壁的成熟期影壁的成熟期在元明清时期。
这时的影壁已经有了十分完善的结构形制,开始注重细节的雕琢,比如,元代的影壁尺寸相对较小,因为元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影壁的风格也十分的粗犷,有了反八字的新形式。
而明代的影壁相较于元代而言尺寸上更大,纹饰上也更加的精美,整体风格相对于元代而言细腻了很多。
之后清代的影壁则更加的成熟,色彩上十分的明艳,因为清代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时期,所以影壁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元素也更加的丰富多彩。
所以,从影壁的概念和起源发展来看,影壁不仅具有实用性功能,遮挡了外界的视线,还有装饰性功能,有丰富的纹饰和色彩。
同时,影壁的形制特色之形成和成熟,则和中国传统的礼制思想有关,它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意识形态、文化背景、风水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