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药帮文化是指在药业帮会体系下与中药材存储流通、销售交易和炮制制剂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
以“药帮文化”为总题的系列文稿,侧重于从多个视角对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的药帮文化现象做粗线条的描摹。
- 药商“十三帮”之名的由来-“帮”作为名词的一个主要含义,是指多人组成的群体。
具有一定组织化程度的“帮”,就是帮会。
古往今来,对社会经济活动影响最大的帮会是商帮,包括茶帮、丝帮、药帮等行业帮会。
药帮作为运输和经营药材的行业帮会,虽然因商而得名,但还包含着人文、技艺等非商意义的文化要素。
商业贸易涵义的药帮,是药材市场交易规模化的产物。
1祁州:十三帮称谓的源头追溯药商组“帮”的历史,要从河北省祁州(今安国市)的药王庙说起。
此庙宇初建于北宋初期,庙中供奉的药王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麾下的名将邳彤(?—30年)。
庙宇建成后,香火逐渐兴盛,参与庙会的民众越来越多。
每逢庙会日,周边的识药农民聚集在药王庙门前摆摊售卖自己采挖的药材。
有些人的生意越来越红火,遂成为专事药材经营的药商。
明代以降,来祁州参与药材交易的各地药商逐渐增多,祁州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药材集散地和流通中心,被药业界称为“天下第一药市”和“药都”。
至晚在清代中后期,祁州药市就开始用“帮”字称呼各地药商自愿组合的帮会性群体。
祁州药王庙中所立的石碑和旗杆底座,大体记录了药商组帮的基本历程。
清代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所立的《重修药王庙碑记》,碑文中有“山西帮”字样,另外还有“行”和“厂”两种集合名词,如“京通行”、“山东厂”、“黄芪行”。
道光九年(1829年),各地药商集资在药王庙山门外竖立两根高24米的铁铸旗杆,其底座上铸有各地药商捐资者的姓名,其中出现了关东帮、京通卫帮、山东帮、山西帮、陕西帮、古北口帮、黄芪帮等7个药帮名称。
清代祁州药王庙会药市交易图(卜昭禹绘)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所立《河南彰德府武安县合帮新立碑记》,记载了1861年至1863年河南省彰德府武安县(今河北省武安市)药商组建“武安帮”的过程,其中说到此前全国药帮的情况:“凡客商载药来售者,各分以省,省自为帮。
各省共得十三帮。
”十三帮加上武安帮,当时已经有14个药帮了。
此后,随着参与药材交易药商数量的持续增多,药帮数量在20世纪上半叶虽然不断有所增加,但当地人依然习惯于将所有的药帮笼统地称之为“十三帮”。
据安国老药工回忆,民国前期还活跃于药市的药帮,有关东帮、京通卫帮、山东帮、山西帮、古北口帮、西北口帮、陕西帮、怀庆帮、亳州帮、四川帮、宁波帮、江西帮、武安帮、广帮、福建帮、禹州帮、徽州帮等。
祁州本地药商主要经营地产黄芪,因此被称为黄芪帮。
19世纪60年代至民国时期,祁州药市的药帮数量其实远远超过13个。
同晋帮、徽帮等商帮名称一样,药商十三帮和关东帮、宁波帮等药帮名称流传到后来,已淡化了“帮”的组织层面涵义。
当代研究者探讨怀庆帮、武安帮等药帮的兴衰历程和成败经验,通常以明代作为研究的起始点。
事实上,明代还没有出现严格意义的药帮,所谓的“帮”已经被当作药商原籍属地的代名词。
禹州:十三帮会馆的异地呼应2适宜中药材生长繁殖的河南省禹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药材交易活动。
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581?—682年)曾多年在禹州一带采药、行医。
药王离世后,当地居民集资在城西南隅建造药王祠,殿内供奉着药王雕像。
后来,民间盛传,凡是来禹州学医的人,只要到此瞻仰一下“药王”的圣容,给人治病便十治九愈。
此地长期流传“医不拜药王不妙,药不到禹州不香”的说法。
为了利用这块风水宝地,各地药商陆续来到禹州,在药王祠以北地带建立门面店铺。
明代初期,全国多地药商常来禹州售卖、采购药材,当地药市初步形成。
崇祯十七年(1644年),各地药商开始在禹州筹建货栈。
及至清代,活跃于近邻密县(今新密市)洪山庙庙会药市的各地药商,接受了禹州地方官员的招商劝导,来到禹州参加药材交易大会,禹州药市的规模得以进一步扩大。
清代同治十年(1871年)伊始,参与禹州药市交易的各地药商,多次筹资陆续营建了由关帝殿、药王殿、演戏楼、厨房、养病院、阴宅院、道院、九龙壁、钟楼、鼓楼等组成的会馆建筑群。
光绪二十年(1894年),会馆建筑群中竖立《创始碑记》,概略介绍会馆的建设过程,同时还言及“禹郡药材会之兴也,概始于乾隆二十七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会议所完工,整个会馆建筑群最终全部落成。
会议所的一块石额上,横向镌刻的“十三帮会馆”五个字为楷书大字,两边的竖向小字分别为“光绪癸卯年”“閤社仝立”(光绪癸卯年即1903年)。
这块石额沿用了“十三帮”称谓,可以看作是对祁州药市将药商帮会统称为“十三帮”的一种业界呼应。
禹州十三帮会馆石额(1903年)笔者查看了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的《清代河南碑刻资料》第6册所收录的上述《创始碑记》,其碑文中未见“十三帮”字样。
在禹州,“十三帮”之名有没有可能出现于1903年之前?目前尚未找到能够给出确切答案的相关史料。
另外,禹州十三帮会馆所指的“十三帮”具体包括哪些药帮,《创始碑记》的碑文中未予涉及。
目前,禹州药业史各种回顾性研究资料所列出的药帮名称,有药行帮、药棚帮、甘草帮、党参帮、茯苓帮、丸散帮、江西帮、怀庆帮、祁州帮、陕西帮、四川帮、老河口帮、汉口帮、宁波帮、商城帮、亳州帮、金陵帮等,药帮总数同样远超13个。
将这些药帮名称与祁州(安国)药市的相关药帮名称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只有江西帮、陕西帮、亳州帮等少数几个药帮名称是重合的。
很显然,禹州的“十三帮”并不等同于祁州的“十三帮”。
在禹州,专营一种药材的药帮多于祁州药市,还出现了专营中成药的丸散帮。
另外,此地的药行帮、药棚帮等帮口名称也是祁州药市所没有的。
药行帮的经营手段以存货为主,药物品种齐全,客商选购后药行代为发往各地。
药棚帮的药棚分为拆货棚和洋货棚,分别零售本土药和来自海外的洋药。
3十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吉数清末民初,活跃于祁州药市和禹州药市的药帮,数量都在20个左右。
人们一直习惯以“十三帮”来称呼天下药帮,同数字文化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数字文化主要包括数字崇拜和数字禁忌。
数字是语言的组成部分,不同国家的人为一些数字赋予了不尽相同的文化内涵。
在西方基督教国家,“13”意味着灾难、不幸,是个禁忌数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三”则是一个吉利数字。
在中国,十三的大吉大利涵义,首先










